高校排行榜|高校排行“榜”架了谁?高校与排行榜互相利用( 三 )


比如 , U.S.News的指标中 , 65%为数据库客观数据 , 指标设计更关注数量 , 如论文数、著作数和被引数等;THE的指标中 , 有三分之一为主观调查数据 , 28.5%为学校报送数据 , 数据库客观数据占了不到四成;QS指标体系中 , 50%为主观调查数据 , 同行评议和雇主评议占比较高;ARWU则百分之百使用客观数据 , 而且其中一项是学校培养出的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获奖者人数 , 明显偏重理工领域 。
张端鸿介绍 , 如果论文被引用数重要 , 有的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化方式 , 比如鼓励甚至要求教师之间互引 , 来人为提升引用数;如果高被引科学家人数重要 , 那高校也可以用“挖角”的方式 , 来产生自己的高被引科学家 。 “科学家在哪工作 , 这一选择本质上应该植根于其研究的内在需求 。 如果用提高定价的方式诱使科学家流动 , 功利气息太浓 , 这并不符合学术逻辑 。 ”
刘小强对高校学科建设研究颇多 。 他知道 , 一些学校为了增加学科产出成果 , 费尽心思挖来大牛及团队 。 “我开玩笑说过 , 一旦哪天这位大牛离开了 , 学校的学科建设就归零了 。 ”
不过 , 如果哪所高校的排名出现了不正常跃升 , 圈内人是能看出来的 。 “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 ”吕旭峰说 。
当然 , 对排行榜 , 高校也不用完全不闻不问 。 毕竟 , 排行榜是一种信息披露 。 林建华说过 , 大学排名的确为高校提供了很多大学发展状态的信息 , 如使用得当 , 可以帮助高校发现问题 。
如果学校的单项指标存在不足 , 可以分析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 要是国际声誉分值不够 , 那是不是意味着学校的学者国际交流不够多;要是学术成果发表数量不足 , 那是不是显示学校的人才梯队存在结构性的问题……张端鸿说 , 找到问题的症结 , 对症下药 , 慢慢“调养” , 这样的诊断性分析才是有价值的 。 如果单纯只是为了改变大学在排行榜的位置而对关键指标进行人工干预 , 这种没有办学质量提升为依托的排名上升 , 也只会是昙花一现 , 并没有可持续性 。
排行榜会继续存在 , 但随着了解程度的加深 , 人们对其在意程度也会降低
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是 , 中国排名第一的高校 , 有两所;排名前三的高校 , 有五所 , 排名前五的高校 , 有十所 。
“从科学角度来说 , 大学不能被排名 , 这是一种共识 。 ”张端鸿说 , 常见的比喻是 , 大学就像不同的水果 , 有的大学是香蕉 , 有的是柑橘 , 有的是苹果 , 硬要把它们放在一起 , 比比哪个更好吃 , 怎么比都不太有说服力 。
【高校排行榜|高校排行“榜”架了谁?高校与排行榜互相利用】但大家也都想知道 , 我国高校在世界上究竟身处什么位置 。
吕旭峰告诉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 党的十八大以来 , 中国高等教育的确发展很快 , 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创新与传承还是中外合作与交流上 , 都有长足进步 。 “中国高等教育这几年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欧美国家 。 这在国际上都得到了公认 。 ”吕旭峰说 。
但是 , 教育界一直想要建成的世界一流大学到底长什么样呢?
吕旭峰表现得很淡然:“大学做好自己的工作 , 履行好自己的使命就好了 。 我们和欧美国家的体系不一样 , 大家对一流大学的认知不一样 , 你能建成中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 , 就很好了 。 ”
他认为 , 对大学可以有三个评价维度:高校对人类文明、全球科技发展作了什么贡献?对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作了什么贡献?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作了什么贡献?
这三个维度 , 对应的也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 。 “大学需要分类分层评价 。 ”吕旭峰强调 。
但这些指标的复杂度 , 已经超过了排行榜尤其是全球性高校排行榜的承载范围 。
其实 , 理想中的高校评估 , 应该由第三方机构来进行 。 “它应该具有专业性和独立性 , 是非营利组织 , 跟大学之间不存在利益关系 。 ”张端鸿说 , 排行榜的研发人员 , 必须足够了解高等教育;指标体系的设计 , 也应该经过充分的专业认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