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排行榜|高校排行“榜”架了谁?高校与排行榜互相利用( 二 )


有研究者指出 , ARWU指标聚焦在科研 , 重点反映的是大学的学术竞争力;THE的指标维度相对广泛 , 考虑教学科研的同时 , 还考虑到知识转化和国际化程度;QS的学术声誉和雇主声誉指标权重占50% , 对主观声誉评价相当看重 。
“需要注意的是 , 四大排行榜之所以成为‘四大’ , 是因为它们影响力大 。 我也和很多国际国内的学术同行、院校管理者交流过 , 他们没有谁明确认同过哪家排行榜是更合理的 。 ”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端鸿说 , 四大排行榜的社会关注度高 ,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所谓的“权威榜单” 。 “有的排行榜发布机构本身就是媒体 , 自带传播度 。 当排行榜在国际国内都得到广泛传播 , 各利益相关方就不得不予以关注 。 ”
当然 , 这些榜单 , 也实实在在地跟一些东西挂钩 。
比如 , 学生的出路 。
查阅国内多个省份定向境外选调生报名条件后你会发现 , 它们会对留学生的毕业院校提出排名要求 。 有些省份明确规定 , 只有QS排名前100的高校毕业生才有报名资格 。 成都市新都区2020年特需人才引进公告中 , 对留学生毕业院校的要求是 , 进入四大榜全球前100名 。
受疫情影响 , 教育部今年适当增加了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以及内地(祖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招生名额 , 出国留学受阻的学生可以向国内的中外合作大学申请攻读研究生 。 一些中外合作大学也在招生章程中明确 , 申请者原录取大学QS排名原则上不得低于150位 。
曾经在高等教育界 , 还有一个未经官方认可、但是又广为传播的说法:在“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遴选中 , 大学如果能排到这四大排行榜任意一个的全球前三百位 , 则对入选有较大作用 。
高校与排行榜关系微妙:“相爱相杀”、互相利用
大学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排行 。
“高校和排行机构也会互相博弈 。 ” 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吕旭峰研究了十几年大学排行榜 , 他告诉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 除U.S.News以外 , 其他三大排行榜都和全球高校保持了较为紧密的联系 , 部分学校也会向排行机构提出指标体系的调整建议 。
排行机构愿意摆出聆听高校声音的姿态 , 也是因为——高校本身就是它们的潜在客户 。
榜单发布者通过给大学排名的方式 , 在全球获得了商业显示度 , 也因此拥有了对大学开展商业公关的能力 。 他们可以向大学推销自己的数据产品、认证产品和咨询产品 。 “这些产品的收费也都不低 。 ”张端鸿说 。
数据库和专业分析师是排行机构所拥有的独特资源 。 “它可以为高校提供定制化服务 。 比如你想分析哪些学科 , 和哪些高校进行横向对比 , 他们都能做出来 。 ”吕旭峰表示 。
此外 , 活跃的排行机构都会定期举行高端全球性的学术论坛 , 请来专家学者和名校校长发表观点 。 通过这种方式 , 它们也能再刷一波存在感 。
大学对排行榜的态度 , 其实也比较微妙 。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别敦荣曾撰文指出 , 大学对排名结果表现出选择性接受的特点 。 对自身有利的 , 就欢迎 , 并在官网上和相关材料中予以刊载;对自身不太有利的 , 就不予理会或者予以批判 。
吕旭峰对排行榜的研究来源于学术兴趣 , 他就是想知道 , “他们究竟是怎么玩的” 。 对排行榜的指标条分缕析 , 就能明白这些排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 “我们学校会看排行榜 , 但不会唯它是从 。 ”吕旭峰说 , 对排行榜的态度 , 也展现了一所大学对自己发展道路的自信程度 。
但个别高校就不仅仅是“看看”了 , 他们还想为排名再做些什么 。
毕竟 , 排行榜位序的提升 , 可能直接影响到高校招生、教师聘用、政府资源分配和社会合作办学 。 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大学建设成果 。
张端鸿介绍 , 高校可以向排行机构购买咨询服务 , 后者会提供一些排名提升的策略技巧 。 毕竟 , 排行机构知道 , 哪些少数关键指标对决定大学位次有显著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