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顶替上大学”拟入刑 专家吁深挖彻查违规操作( 三 )
深挖彻查违规操作
彻底纠正不良风气
《法治日报》采访人员梳理得知 , 冒名顶替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 其一是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 , 冒用他人的身份去上大学 , 这也是舆论关注的主要情形 。 其二是录取后但未报到的招生指标 , 被他人冒名顶替去上学 , 这类情况主要发生在民办高校 。
有业内人士透露 , “录取后不报到”的现象已经成为高校录取不能忽视的问题 , 即使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高校每年也不免“中招” 。
资料显示 , 某211高校每年在京招生计划约300人 , 但“录取后不报到”的人数近两年均在40人左右 , 已经超过招生名额的1/10 。 某在京招生大户 , 每年在京招生名额超过两千人 , 近两年“录取后不报到”的考生均超过100人 。
对于不报到的原因 , 有关招生人员分析认为 , 除了出国因素 , 还有部分考生选择了复读 。
在此情况下 , 部分民办高校为了避免招生指标浪费 , 四处寻找合适对象进行冒名顶替 。 由于这类情形不易被人举报也没有媒体曝光 , 一直以来鲜为人知 。
近期 , 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 , 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技术 , 让隐藏在部分民办高校的冒名顶替黑幕浮出水面 。 武汉一位在某民办学校工作的负责人透露 , 目前 , 因涉及“冒名顶替上大学”案件 , 武汉已有多所民办大学的招办主任被警方带走调查 。
据了解 , 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次审议稿目前处于征求意见期间 。 对于“冒名顶替上大学”入刑 , 多数网友持支持态度 , 认为该条文回应了社会关切 , 有助于严厉惩处冒名顶替者 , 给意图冒名顶替之人以威慑 , 进而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
与此同时 , 网络上也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 , 认为“冒名顶替上大学”行为无入刑必要 。 因为目前报道和清查出的“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 , 基本发生在2010年以前 , 新法不溯及既往 , 犯罪嫌疑人无法真正受到处罚 。 更为重要的是 ,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 学籍、户籍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 未来可以通过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增强身份认证的精准性 , “冒名顶替上大学”的难度越来越大 , 操作可能性微乎其微 , 此法条一经出台便会“沉睡” , 被束之高阁 。
北京市一教育部门的官员表示 , 这些高校在2018年至2019年查出这么多冒名顶替情况 , 并不意味着乱象在这两年里密集发生 , 这只是高校倒查之下翻出的“旧账” 。 很多乱象是前些年附着在学籍管理漏洞与录取通知机制纰漏上的遗留问题 , 是积累已久的“历史欠账” , 只是前两年得到了集中清查 。
北京律师肖东平认为 , 严查“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历史遗留问题 , 司法实践并非无法可依 。 高考顶替不仅是民事侵权 , 相关涉事人员既可能涉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犯罪 , 更有可能涉嫌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罪 , 盗窃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罪 , 盗用身份证件罪 , 招收学生徇私舞弊罪等多个罪名 。 如果涉事工作人员存在收受贿赂等行为的 , 还涉嫌受贿罪 。 “法院对王佳俊冒名顶替罗彩霞上大学案审理后 , 对王佳俊的父亲王峥嵘就是以犯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受贿罪数罪并罚 , 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郭泽强则认为 , 冒名顶替操作复杂 , 必定有地方教育部门、学校、户籍管理部门的人员涉及其中 , 所以当地机构很难查清真相 , 应该在国家层面成立专项调查组 , 全面清查全国各地发生的冒名顶替案 。 虽然案件集中在山东曝光 , 但显然这不太可能只是山东一地存在的现象 。 如果开展全国彻查 , 对每个个案背后的违规操作链条都深挖到底 , 才能够纠正风气明确价值导向 , 彰显法治立场与公平态度 , 真正树立“高考顶替不可为”的红线 , 让参与者有敬畏之心 。
推荐阅读
- 四川安州:4名大学生被困雪山悬崖警方连夜成功救援
- 和平■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南财大学子铭记历史、祈愿和平!
- 午餐■小“膳”大爱,这场大学慈善摄影展为千余名山区儿童提供免费午餐
- 用生物技术排地雷东北林业大学学子斩获国际金奖
- 江苏省第十五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在常州举办
- 就业|有校名财:江西财经大学赣江碧水
- 大学再有三个月就结束了,没学到知识,参加一个软件测试培训机构好吗
- 南通大学|创业项目聚焦二孩家庭,南通大学喜获国赛金奖
- 排名|北京大学掉出前3,北师大“杀进”前十2021中国内地大学排名
- 大学|上海大学第8,前10名有哪些高校?上海市30所大学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