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交汇 古韵今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江苏实践”( 三 )


同样得到运河滋养的南京,也留下了大量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市文旅局局长金卫东表示,南京正着手编制运河文旅发展规划,推动运河文化“活”起来 。
运河所经之处,皆有故事与风俗 。除了文化作品传承至今,其精神遗产更是生生不息 。
淮安因漕运而兴,是南北水运的枢纽,东西交通的桥梁,素有“七省咽喉”之称 。近年来,这座城市深入挖掘运河文化所蕴藏的时代价值,将大运河开放包容的特质凝练成“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新时代淮安精神,昔日的“运河之都”焕发出新时代风采 。
穿越古今,沟通中国 。从古代到当代,能够“读懂”大运河的不仅是中国人 。
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录下自己在运河城市的游历见闻,在欧洲及世界引发了巨大反响 。到了现代,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着520条运河,沿线近3000座城市有着类似的运河记忆,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与机遇 。
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歌剧《运之河》从瑞士日内瓦开启了国内外巡演之旅,沿途受到中外观众欢迎 。该剧以大运河的开掘、通航为经,以隋、唐的朝代更迭为纬,呈现大运河赋予家国命运的现实思索 。瑞士著名音乐家克伊奈米歇尔看完歌剧后评价道:“《运之河》用歌剧艺术的形式呈现大运河贯通南北的开凿历史,虽然讲的是中国历史故事,但采用现代音乐的表达形式,欧洲人会从这样的演出中,感知中国 。”
“以运河为联系纽带,结成全球运河共同体,为可持续发展寻找世界级的答案 。”在内河航道国际组织主席大卫爱德华兹梅看来,这正是运河申遗的意义所在 。
2007年,第一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州开幕;2009年,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在扬州成立 。十多年来,多国驻华使节、全球运河管理者和专家学者共商、共建、共享运河保护与发展的探索与经验 。到今年,合作组织的会员已经从最初的13个,发展到153个,其中国外城市会员46个,遍及五大洲 。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江苏省省长吴政隆说,在不断扩大的“朋友圈”里,江苏正用世界语言讲述运河保护的城市故事、中国智慧,让大运河这张金字名片在世界舞台上更加熠熠生辉 。
初冬的扬州,层林尽染,水碧天蓝 。城市南部的古运河三湾湿地公园内,112.3米高的大运塔与大运河博物馆构成巨型船只造型,傍河眺江,雄姿巍然 。未来,这里将成为中国大运河的全线新地标 。
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 。悠然流过千载的大运河及其灿烂文明,不仅留存于博物馆、历史遗迹、人们回忆中,更鲜亮地活在当下 。
【|江河交汇 古韵今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江苏实践”】新华每日电讯采访人员 刘 亢 蒋 芳
(原载《新华每日电讯》11月17日1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