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交汇 古韵今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江苏实践”

先辈开凿的大运河在江苏蜿蜒约790公里,流经8个城市;广袤土地、千万民众得以滋润、繁衍 。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泽被后世:沿线常住人口占全省85%、经济总量占全省91% 。一座座城镇依之而建、缘之而兴、因之而美 。
江苏因运河而生长,因运河而兴盛 。
作为大运河的生长“原点”,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示范重点 。近年来,江苏以顶层设计引领保护传承利用,全力打造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水平的旅游长廊,昔日沟通南北的交通动脉,化作“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江苏的精彩实践 。
水运:因“运”而生,因“运”而盛
“吴城邗,沟通江淮 。”——《左传》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下令修建邗沟,欲以水路沟通江淮,争霸中原 。无人料到,这个原本为军事目的落下的第一锹,最终成为一项泽被千秋伟大工程的重要起笔 。
原点在江苏,但运河之于江苏,意义不止于此 。
前门上桥逛街,后门洗菜下船,倚窗晾衣养花,靠岸下棋喝茶 。以河为生,因河设市,无锡南长街上的每家每户都是“前街后河、前店后坊” 。大运河塑造了独特的“江南水弄堂”格局,也融入人们的成长记忆 。
常州青果巷有“江南名人第一巷”之称 。这条运河畔不长的巷子里,走出了将近百名进士,以及实业家盛宣怀、小说家李伯元、爱国实业家刘国钧、国学大师赵元任、语言学家周有光等知名人士 。
生命,因水而生;城市,伴水而兴 。
1895年,爱国实业家张謇看中运河边唐闸古镇优越的地理位置,兴建了大生纱厂 。此后几年,他陆续兴办了磨面、榨油、制皂、冶铁、桑蚕染织等实业,创办了幼稚园、小学、中学、职业教育和大学 。不起眼的江边小镇日渐繁荣,赢得了“小上海”“小汉阳”的称誉 。
“水运富民,民富城兴 。没有大运河,就没有沿岸城市的今天 。”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介绍,唐闸古镇昔日斑驳厂房已变身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吸引了40多家创意设计类公司入驻 。大运河换了方式,仍在为古镇注入生机 。
打开江苏地图,大运河江苏段纵贯南北约790公里,沟通长江、淮河、故黄河,串联太湖、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等;串联起9座国家创新型城市、38个国省级开发区,经济总量占全省91%,滋养了千年繁华富庶;沿线分布着5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村,漕运文化、盐业文化、园林文化荟萃,高峰迭起 。
从历史中走来,运河沿线至今仍是江苏的经济重心、美丽中轴、创新高地 。由此,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理应走在全国前列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标志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同年12月,《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出炉,在全国率先构筑起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四梁八柱”:
成立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第一副组长,省直17个责任部门和11个运河相关设区市齐抓共管;编制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编纂出版全国首部运河通志《中国运河志》;设立全国首只、初始规模200亿元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发行全国首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债券,规模23.34亿元,用于资助13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
行走沿线城市,“运河牌”已经成为各地的“先手牌”“必杀技” 。淮安打造“运河之都”,扬州做靓“运河原点”,苏州再绘“姑苏繁华图”……大运河还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提供了一把“钥匙”,泰州被纳入运河文化旅游节点城市之后,“溱潼会船”“溱湖八鲜”吸引了更多游人,文旅融合富了百姓 。
江苏省发改委负责人介绍,运河不仅串联吴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和江海文化,还沟通扬子江城市群、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海经济区三大重点功能区 。因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也是江苏构建“1+3”重点功能区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