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群背后:如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归其位( 三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 很多家长群变成“负担群”“攀比群”“马屁群” 。
【家长群背后:如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归其位】“有人说 , 在微信盛行的中国 , 取消家长群的做法似乎并不现实 , 它终归在家长了解孩子动向、促进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方面带来了一定积极影响 。 然而 , 随着技术发展 , 诸如我们幼儿园使用的家园互动平台让很多微信家长群的问题迎刃而解 。 ”北京市民张文笑称自己是幸运儿 , 因为她的孩子所在的幼儿园让家长进入某移动互联网家园共育互动平台 , 平台可以实现幼儿园动态发布、活动通知、签到等 。
但张文曾经却为此焦虑过 , 因为“这简直不给家长留机会” 。 她所说的这个“机会” , 其实就是“表现的机会” 。
“表现的背后就是刷存在感 , 存在感刷足了 , 才能让老师对自己的孩子更加关注 。 ”张文说 , 她也曾反思过 , 为何当初听闻没有微信家长群时会焦虑、恐慌 , 甚至将互动平台的便捷视为“不合理” 。
“作为家长 , 在家长群里绞尽脑汁地努力表现 , 其实是因为心虚 。 即使在社会上有再光鲜的外表、再荣耀的头衔 , 在家长群里也都要放下身段 , 我们要表示的是——我能随叫随到 。 ”张文自我反思后意识到 , 作为家长 , 她一直生怕自己不够“优秀”、不够“灵活”而没有被老师选上 , 从而“连累”了孩子 。
加入家长群一年多后 , 林辰感觉到 , 很多人都说孩子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个敌人——“别人家的孩子” , 而家长在为人父母的过程中也到处都是敌人——“别人家的家长” 。 所以 , 家长群里的各种明争暗斗才会如此风起云涌 。
《法治日报》采访人员发现 , 即使各方意见都不统一 , 但有一句话几乎是每个受访的家长、老师都曾提到的——都是为了孩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