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畅|你多久没看进口大片了?( 二 )


票房破千万的 , 有土耳其电影《七号房的礼物》和改编自东野圭吾同名小说的犯罪悬疑片《假面饭店》等 。 但一名业内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 , 在日本创造了46亿日元高票房的《假面饭店》购片成本超过2500万 。 因为资金规划不成熟 , 相关公司连后期做宣发的费用都拿不出 , 只好临时另行融资 。 迄今为止 , 内地票房报收1700余万 , 亏损已成定局 。

(《数码宝贝:最后的进化》海报)
算下来 , 10月30日上映的日本动画《数码宝贝:最后的进化》是今年至今唯一一部破亿的批片 , 目前上映一周多 , 累计票房近1.11亿 , 据猫眼专业版预测 , 总票房或能达到1.27亿 。 但考虑到日本动画往年的表现 , 又有大IP加持 , 这个成绩也只能算一般 。
供应不足 , 单片营收又明显下降 , 这个市场变得越来越难做了 。
批片历史
批片的热潮 , 普遍被认为是由2010年上映的动作片《敢死队》所引爆 。 相关数据统计 , 当年 , 创世星以50万美元的价格购入《敢死队》版权 , 加上后期税费开支等 , 其总成本不超过800 万人民币 , 最终斩获2.16 亿元总票房 , 在当年冲进国内票房前十 。 投资回报率立刻引发了业内巨大关注 。

(《敢死队》剧照)
此后 , 大量买方入局 , 批片的买断费用也随之水涨船高 。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 , 到2011年 , 美国电影市场上80%的影片中国大陆地区版权都被买完了 , 同年 , 戛纳电影市场的版权成交价格至少增加了一倍 。 买家体量也迅速升级 , 乐视影业、唐德影视、华谊兄弟等上市公司纷纷进入市场 。
大量玩家的涌入 , 迅速扩充了市场的体量 。 总票房方面 , 2011-2017年间 , 批片票房总体呈现震荡上升趋势 。
据艺恩数据统计 , 2013年 , 批片共收获19.33亿元票房;2014年 , 总票房为20.33亿;2015年该数据短暂滑落到16亿 , 但当年《哆啦A梦:伴我同行》打出怀旧牌 , 拿下5.48亿票房 , 创下了日本批片票房纪录 , 也引发了随后持续几年的日本批片热 , 至今未消 。

(《哆啦A梦:伴我同行》剧照)
2016年 , 全年批片票房总量超过45亿 , 平均单片产出破亿 。 其中日本批片在引进数量和总票房上都颇为抢眼 , 新海诚《你的名字》以5.69亿票房位列第一 。
2017年 , 在《摔跤吧!爸爸》(12.99亿)和《生化危机:终章》(11.09亿)等头部爆款批片的带领下 , 该市场迎来了57亿票房顶点 。 随着《摔跤吧!爸爸》大火 , 印度片短暂接过了日本片的棒 , 掀起了一轮“印度潮” 。
2018年 , 批片数量持续上涨 , 总数达到70余部 , 但总票房却收缩到32亿 , 几近腰斩 , 单片产出明显走低 。 据“三声”梳理 , 当年票房在1亿元以上的批片只有8部 , 1000万以下的多达30余部 。 一方面 , 当年整个影视行业遭遇了“行业寒冬”;另一方面 , 随着《战狼2》《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等优秀国产影片持续出圈 , 观众对于进口片的兴趣逐渐减弱 。 大量同质化影片也难免引发观众的审美疲劳——不过 , 当年印度电影《神秘巨星》依然拿下了7.47亿票房 , 但其是按分账片模式引进 , 不属于批片范畴 。

(《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海报)
到了2019年 , 批片市场总票房小有回升 , 达到42.82亿 , 代表作为《千与千寻》《绿皮书》《何以为家》等票房处于3亿-5亿范围的小爆款 。 《千与千寻》属于经典重映 , 而《绿皮书》与《何以为家》均在全球各大电影节上收获赞誉 。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 , 这或许意味着批片市场的发展正在逐渐趋于理性 。
回望过去几年批片市场的发展趋势 , 何巍认为 , 作为电影市场多样性的一种补充 , 未来国内的批片票房占比会逐渐稳定 , 票房产出会相对固定在一个区间 。 “中国电影市场需求越来越国际化 , 观众不可能只看国产片 , 也不可能只看好莱坞分账大片 , 批片的细分市场会永远存在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