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只有极少数sci期刊公开审稿人名字公开审稿人姓名可以防止近亲审稿吗双盲审稿呢
别傻了,搞学术的是人,然后才是科研人员这个身份.吃五谷杂粮,什么样的人没有,不是搞了学术就自带仙气然后成为道德楷模了.审稿这种事情,要给你穿小鞋,有的是方法.公开审稿人,只能让小字辈更不敢提意见,更不敢拒大牛的稿子.双盲之类的,也就是防君子不防小人.一看文章的风格和引用,大概就能看出是哪个组的了.再加上投稿程序之外私人打招呼是怎么也防止不了的.这种东西都是靠自律.
好在好的东西等的起时间考验. 孟德尔的东西被压了那么多年还不是发光了. N射线当年那么火还不是完蛋了。时间到了,自然就真相大白了。
■网友
要谈学术论文审稿方式背后的博弈,离不开学术圈(其实几乎哪个圈都是)的两个基本特征:三六九等和智子疑邻。三六九等很好理解,有些会议不是谁都能开,有些项目不是谁都能拿,有些期刊不是谁都能发…智子疑邻指对友人、路人和仇人的科研工作非一视同仁。下面将基于这两个基本特征,聊聊双开、单盲和双盲三种审稿方式的利弊。双开:双开审稿指作者和审稿人互知身份。这个方式的出发点更侧重于防智子疑邻,具体来讲是防感情倾向性的好评友人、草评路人和恶评仇人。实际效果上,防草评路人有效,防其他两者效果甚微。防不了恶评仇人,因为找文章的不足比找亮点总是要简单得多,比如天下几乎没有面面俱到的工作,所以“你没有考虑XX,你又太简化YY”永远都可以成为拒点。防不了好评友人,是因为只要友人的工作不低于期刊平均水平太离谱,顺着文章的意思再夸一通就行。双开的弊端是强烈破坏公平性,有利于高层学者,低层学者拒高层学者的风险远高于高层拒低层。因为高层学者投稿到一个期刊,其实就自评了工作配得上该期刊,而被一个低层学者认为配不上…古今中外的学者都是普遍有脾气会记仇的,想想从诸子百家到爱因斯坦被PRL拒稿之怒。一个学者顶多跟同层学者硬刚,好比羊怼羊,狼怼狼,虎怼虎…怼上层是要出事的。如有不服气的下层说“大不了以后互拒文章”,可是,下层学者文章送上层审的概率远大于反过来,因为编辑总是更倾向于邀上层学者审稿,这有先天性的话语机会不对等。综前所述,双开审稿弊显大于利。单盲:这里指审稿人对作者身份可见,而作者对审稿人身份不可见,还从没见过反过来的情况。单盲是如今自然科学领域最常见的审稿方式,相比于双开,单盲强化了智子疑邻的弊端,但也弱化了高层有利的弊端。圈子越小单盲越趋近于双开,因为作者越容易看出审稿人是谁。双盲:就是指审稿人和作者互不知身份,以文章质量说话,最大程度摒弃身份和感情亲疏等因素。虽然并不能完全摒弃,因为圈子小,研究方法、写作风格特殊等仍然会提供一定的可见度。有人可能觉得双盲的操作太繁琐,其实,如今设计一套双盲投稿审稿系统并非难事。而且,据维基百科,双盲已是社会科学领域最常见的审稿方式。综上所述,双盲为最优审稿方式,双开为最劣,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弃单盲而择双开,让人费解…
■网友
【为啥只有极少数sci期刊公开审稿人名字公开审稿人姓名可以防止近亲审稿吗双盲审稿呢】 匿名就是为了让审稿人可以放心大胆地得罪人好不,科研圈子就那么大一点,开个会所有人都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你公开审稿人信息审稿人意见都偏向中庸了,对期刊本身就是有害的。双盲审稿以前是可行的,现在越来越多的论文发表前都有预印本,审稿人很容易知道作者是谁。
推荐阅读
- 为啥看到书柜上的藏书会有心旷神怡的感觉
- 为啥知乎上普便有一种【我在北上广深打工,所以拥有更好的视野】这样的错觉
- 为啥工商银行的用户体验如此之差
- 汽车|看了中消协4S店服务测评调查结果,终于知道法系车为啥卖不好了
- 你为啥从窝窝商城离职?
- 为啥5G和2.4G默认的BSSID是相同的
- 为啥电器实体店的价格比淘宝贵那么多
- 现在在线学习视频有很多了,为啥大部分人还是喜欢下载下来观看
- 为啥到现在你还没有女朋友 ?
- 天赐的声音|33岁张雨绮为啥总离婚?看过这些照片就明白了,都是性感惹得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