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县芦蒲镇芦蒲村朱向东:不忘初心回乡带领村民致富

董加彩 采访人员 姜祝飞
事业正红火时 , 回村当了村干部 , 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
用一片造福乡亲的赤子之心、一份兴办实事的朴实情怀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敬佩 。他就是阜宁县芦蒲镇芦蒲村党总支书记、49岁的朱向东 。
回乡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3年前 , 朱向东在外地从事土建工程项目 , 是全村群众一致公认的“能人” 。2017年 , 在家乡党员和群众一致推荐下 , 挑起了芦蒲村党总支书记的担子 。当时他经营的工程项目红红火火 , 家人和亲友并不同意他当这个村干部 , 但他却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 自己富了不能忘记群众 , 不能辜负党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望 。
芦蒲村地处古黄河堆脚下 , 全村现有805户 , 3110人 , 耕地面积3020亩 , 其中2000亩为古黄河滩田 , 沙性严重、土壤板结 , 产出效益不高 , 被地方群众称之为易涝易旱 , 靠天吃饭典型的“望天收”地块 。如何在古黄河堆田上动脑筋发展高效农业 , 增加农民收入?是朱向东上任伊始急待解答的课题 。他通过调研 , 及时召开了村“两委”班子成员讨论会 , 结合本地实际 , 围绕解决古黄河滩田“种什么?怎么种?”两个课题进行了讨论 。通过讨论 , 大家一致认为在林果产业上做文章——打造古黄河滩田特色林果基地 。
朱向东帮助大家更新观念、刷新思维 , 优化果品产业结构 , 拓展种植规模 , 希望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 , 把古黄河滩田打造成“五六七八九 , 月月有水果;六七八九十 , 月月有收入”的林果产业基地 。据七组村民沈爱林、陈连青、沈富林等人介绍 , 他们种植水果每亩纯产值达4000多元 。与此同时 , 朱向东还千方百计加大对低收入农户的帮扶力度 , 对致富无门的低收入农户 , 组织党员干部上门结对帮扶 , 落实增收项目;对有劳力的低收入农户 , 由村委会与本村籍在外创业有成的老板沟通联系 , 引导他们致富不忘乡亲 , 尽其所能介绍低收入农户外出打工挣钱 , 脱贫致富 。仅今年以来 , 就组织外出劳务人员70多人 , 今年前两季度人均增加收入3500元以上 。
不遗余力改善村居环境
为让村民享受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 , 根据实际情况 , 朱向东从改变村组路道着手 。村里投入资金困难 , 朱向东在自己垫资的同时 , 还利用过去在外做工程的人脉资源筹集资金 。该村一组村民徐建峰在徐州从事路道工程 , 去年3月份他在和朱向东电话交流中 , 得知家乡要捐款铺路 , 毫不犹豫捐款20万元 , 为家乡修建一条长750米、宽3米的水泥路 , 并架设路灯20盏 。该村七组地处偏僻 , 虽铺设了水泥路面 , 但没安装上路灯 , 群众晚上出行不便 , 朱向东主动与过去在外做工程时的同事孙庆中、孙跃中、张军、孙伟中、孙同中、管红建等人联系 , 筹款4万多元 , 架设路灯35盏 。
年过七旬的村民沈才林 , 是一名老党员 , 他告诉采访人员说:“向东书记一上任就忙着为群众铺路、修桥、改造农田 , 现在村里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 , 旱能灌、涝能排 , 我们打心眼里佩服他!”
谁家有困难就帮一把
“朱书记不但从大处着眼考虑芦蒲村的长远发展 , 而且对群众的小事也从不马虎 , 谁家有了困难 , 只要他知道 , 就会尽全力帮助解决 。在芦蒲村 , 朱书记的私家车成了全体村民的公用车 , 随叫随到;朱书记的电话就是公共服务电话 , 24小时不关机 。”提起朱向东 , 一组村民李明建深有感触地说 , 不久前 , 他女儿大学毕业要去县医院报考护士 , 朱向东得知后 , 二话没说 , 开私家车将他们父女俩送往县院参加报名 , 然后又将他们接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