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互联网数据造假如此多发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网络流量分析的局限性
当我们打开像“谷歌分析”这样的分析软件,去观察和分析网络流量的分布(访客人数、转化率、销售额以及其他信息)时,你有想过这些流量分析数据都是怎么统计出来的吗?
一般的方法是,这些流量分析软件,将一段代码植入到网站中,当用户通过浏览器加载某个网页时,代码会在浏览器中启用cookies来对用户在网页上做了什么进行记录。但当用户使用一些拦截器软件或者插件时,这些专门用来搜集用户行为数据的cookies就会纷纷哑火。事实上,习惯于用各种拦截器阻断cookies工作的网民人数已经越来越多。一份调查显示,英国网民中,上网时开启拦截器的网民人数占比高达五分之一以上(22%)。也就是说,每5个英国网民中,就有1个网民的上网行为无法被准确测量。现行的网站流量分析工具往往对这部分用户束手无策,在最终呈现的分析结果中也不展现这部分人的测量结果,可想而知这些网络流量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了。如果企业的营销决策是基于这些残缺、不充分、代表性不足的用户行文分析数据,那很可能在战略规划层面上就已经跑偏了。
德外5号:人有多大胆,流量多高产:互联网世界中的花式数据造假秀 |德外独家
■网友
所谓“造假文明”为何会成为市场运作的基础建设? - 专栏https://pic4.zhimg.com/v2-10d62409608ef35465e31c43c83e0f43_xs.jpg歪道道
近日,梨视频发布了一则暗访视频,内容涉及顺丰、四通一达等快递公司代收点,为假冒厂商伪造快递单,虚构海外发货信息,使得假货摇身一变,成为高端的海外代购正品。
尽管顺丰当日立马叫冤,通过口头举报将自己放置在造假的对立面,然而对于本身是否参与其中的质疑,却始终没有一个正面回应或驳斥,这条隐藏在海淘产业背后的灰色链条,或许牵扯的利益各方比想象的更多。
当时当下,没有人比普通消费者更能体会市场的造假“文明”,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方方面面的渗透,制造、渠道再到销售环环相扣的造假“工艺”,皆是防不胜防。重要的是,与“制假”庞大的体量相比,反而“打假”一面就显得微弱而虚无,除了消协和3·15,只有少量的打假剩斗士小心翼翼地存活。
当然造假“文明”也不可阻挡地蔓延至互联网浪潮,不过随着黑色交易的曝光程度不断加深,目前隐隐有了不可控的倾向,尤其是数据造假营造的市场虚假繁荣正在露出冰山一角,未来难道还能经久不衰?
造假的温床:从面子到骨髓隋炀帝在位时曾以丝绸裹树,炫耀大隋富庶昌盛,而郑和下西洋除了是一次规模宏大的文化交流,实则更是明朝举国之力的自我炫耀,虽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以假象蒙蔽使臣,后者是实打实地通过惠顾外人博得名声,但都证明了好面子一事自古传承,不仅是官方活动的主要刺激因素,更是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塑造的民族性格。
而且时至今日,这种从面子衍生的虚荣心或者攀比心,在崇尚物质主义的时代,日益成为某些扭曲社会现象的根源,尤其是求而不得,只能寄希望于谎言或者某种牺牲来换取时,就由此滋生了针对人性漏洞的商业套路,甚至是违规产物,比如校园贷和裸贷曾一度导致贷款人死亡或自杀的恶性事件。
不仅是个人,社会上的商业个体或组织部门也会为了所谓的脸面,采取一系列非常规手段,但结果往往是自毁颜面。比如90后创业潮中超级课程表的创始人余佳文,曾豪言赚取1亿进行公司分红,这其中自然有自我膨胀的心理作祟,同时也不免有妄图通过巨额数据,吸引市场关注和投资的想法。再比如,经济数据造假使得整个辽宁省面临舆论抨击的巨大压力,也由此产生了颇多质疑。
不仅如此,牵涉商业利益的造假行动,早已不单单是面子上的事,如今各行各业虚报数据早已泛滥成灾,这只能说明数据的光彩与否成为了切关公司生存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讲,造假可能已经从面子深入骨髓,到了一种不刷量就会死的程度。
推荐阅读
- “一部手机读云南”上线力争建成国家方志大数据中心西南中心
- 长春评选“网络奋斗者”:互联网成更多普通人创业工具
- 联合国大数据全球平台中国区域中心在杭州成立
- 互联网怎样解决“家政服务上门速度慢”的问题
- 为啥看到书柜上的藏书会有心旷神怡的感觉
- 银行的数据中心可以跳槽去互联网公司吗
- 为啥知乎上普便有一种【我在北上广深打工,所以拥有更好的视野】这样的错觉
- 为啥工商银行的用户体验如此之差
- 汽车|看了中消协4S店服务测评调查结果,终于知道法系车为啥卖不好了
- 互联网在线音乐行业有哪些可能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