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太阳系|

【科学家发现π行星:每3.14天绕恒星旋转一周 , 网友:就叫它派大星吧】外媒称 , 有些时候 , 宇宙似乎是有意使一些事情变得如此有趣 。 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π行星” , 它的大小与我们的地球相仿 , 距离我们大约185光年 。 它每3.14天绕其恒星旋转一周 。 这一轨道周期不禁让人联想到数学常数圆周率π 。 网友:就叫它派大星吧 。据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9月23日报道 , 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开普勒太空望远镜K2任务于2017年获得的数据中发现了这颗行星存在的信号 。 研究团队分析了这些信号和各种可能性 , 最终确认这很可能是一颗正在运行中的系外行星 , 而不是双星系统等其他宇宙现象 。
自从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IAU)正式定义行星概念 , 将冥王星排出行星范围 , 将其划为矮行星(类冥天体) 。 科学家就想在太阳系找到第九行星 。
很多人对于太阳系的结构很模糊 , 太阳系可以分为三层 , 一部分是内太阳系 , 主要包含行星和小行星;另一部分是外太阳系 , 有些天体就在海王星轨道以外绕太阳公园 , 它们构成了柯伊伯带 , 其他一些天体距离太阳更远 , 轨道平面也更为倾斜 , 它们构成了所谓的离散盘 。 而在离散盘以外 , 还存在一大群小天体 , 构成了奥尔特云 , 最远可以延伸到大约10万亿公里以外 , 有将近1光年之遥!
内太阳系|
文章图片

1988年邓肯(M.Duncan)证明 , 柯伊伯带是短周期彗星的主要源 , 而奥尔特云则是长周期彗星的主要源 , 冥王星就是人类发现的第一颗柯伊伯带天体 。
内太阳系|
文章图片

【内太阳系|】为什么说科学家几乎确定太阳系存在第九行星呢?这就和科学家发现的塞德娜以及2015 TG387两颗天体有关了 。
2003年11月14日 , 位于圣地亚哥东北部帕洛马山天文台的塞缪尔·奥斯钦望远镜(Samuel Oschin telescope)首次观测到塞德娜 , 当时帕洛马山天文台正在搜寻黄道离散天体 。 在冥王星被列为矮行星之后 , 科学家以为塞德娜会代替冥王星的位置 。 然而赫歇尔空间天文台在2012年的观测结果显示赛德娜的直径为995±80千米 , 比冥卫一还要小 。
内太阳系|
文章图片

科学家在观测赛德娜处在一个难以解释的神秘的偏心轨道中 。 这表明似乎有大天体扰乱了他们的轨道 , 而最好的解释就是在离柯伊伯带足够近的地方存在一颗大行星 , 它可以通过重力吸引影响柯伊伯带中的天体 , 但它距离内太阳系足够遥远 , 不会影响近日行星 。
后来科学家通过计算机模拟 , 假设赛德娜确实受到了这样一颗行星的引力影响 , 在这个基础上计算出了这颗所谓的“第九行星”可能所处的轨道 , 甚至预言了这颗超级地球在天空中可能所处的方位 。
内太阳系|
文章图片

后来 , 科学家根据模拟的轨道 , 在利用超大望远镜巡视天空搜寻太阳系极遥远天体时 , 发现了2015 TG387 , 这是一颗属于内奥尔特云的天体 , TG387距离我们120亿公里 , 相当于地球到太阳距离的80倍 , 也相当于海王星到太阳距离的大约2.5倍!
G387的轨道要比地球的公转轨道长出2000多倍 。 最远的时候 , 这个天体可以运行到距离太阳3500亿公里以外 , 最近的时候 , 它也不会靠近到太阳100亿公里以内 , 差不多是海王星到太阳距离的2倍以上 。 这意味着 , 它的轨道非常椭长 , 它需要4万年才会绕太阳一圈 , 2015 TG387上一次接近太阳的时候 , 长毛象(mammoth)和洞熊(cave bear)正在欧亚大草原上悠游漫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