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绘秋|专注力低、情绪自控等差,别让孩子在家带孩子到大自然去玩玩泥沙( 二 )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 孩子玩游戏基本都是有规则约束大人管控 , 我们常常以保护或者帮助提升孩子成长为借口 , 对孩子各种禁锢约束 。
孙瑞雪在《完整的成长》中说 , 一个充满禁锢和约束的环境下 , 儿童是无法依靠精神胚胎和自我完整成长的 。
玩泥沙则不像其他游戏有诸多规则限制 , 孩子在玩耍时没有要求得怎么样玩 , 做成什么形状等等才算赢才算成功 。 这个游戏没有规则拘束 , 没有责备 , 全是按照孩子自己的想法来自由支配 , 和塑造泥土的形状 , 不被打扰、不被禁锢约束的获得自由控制感 , 自然而然也在这个玩耍过程中习得抑制控制自己 。
另外 , 泥土中含有的“母牛分枝杆菌” , 可以刺激孩子大脑神经元分泌血清素 , 血清素又是一种控制情绪的神经传导物质 , 从而缓解和减低压力焦虑 , 使情绪更稳定 。 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放松下来 , 尽情地享受着玩耍泥土带来的乐趣 , 快乐幸福感也随之而来 。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前一秒孩子为某事哭闹不止的孩子 , 一旦把孩子放在泥沙堆里去 , 瞬间可以安静甚至牵着妈妈的手乐呵呵的一起玩堆城堡 。 而泥沙的质感温度又合适 , 在与皮肤接触时 , 会让孩子感到轻柔又舒适的安全感 。
(三)提升三大“能力”:思维表达力、创造力、专注力 , 更好的构建自我
在公园沙坑的时候 , 看到有孩子把自己玩具藏到泥沙堆里 , 又挖出来 , 把做好的城堡推倒又重建 , 重建又毁坏 , 毁坏又重建 , 反反复复“我自乐此 , 不为疲也”的玩好几个小时 。
孩子用泥沙塑形时 , 要在脑中先想象出物品的形态 , 此时孩子会调动自己的思维想象力 , 无形之中开启了自己的非语言的表达 , 使得外在的表达更为顺畅 。
因为泥沙的特殊结构,都属于低结构 , 甚至无结构的物质(简单一点可理解为:泥沙即是固体又是流体) , 以至于泥土有很强的塑造性和包容性(埋、藏、包裹) 。 泥沙变化无常又易被掌握 , 用之不尽的玩法和千变万化的形态 , 使孩子兴趣特别大 , 在玩泥沙时极为专注于各种如 , 塑造、建造、拆掉、推倒、破坏、重建等动作 , 直到创造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来 。 在不断的重复实践的过程中 , 手脑眼的协调动作充分得到发展 , 像埋、藏、包裹等内在心理需要和操作中创造性也得到满足 , 从而使得思维表达、创造、专注力等方面的提高 , 孩子会用这些更好的去构建自我 。
(四)利于孩子人际交往 , 社会性兴趣的发展
在泥沙堆里玩的小朋友 , 常会几个几个的结伴形成一个小团体 , 一起挖隧道沟渠、建城堡水池、打水等等 , 分工还十分明确 , 谁没完成 , 其他伙伴还十分热心的帮忙……显而易见这种集体活动 , 对于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社会性兴趣的发展是非常有利 。
孙瑞雪在《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中说到“任何一种人为的玩具都无法与大自然的赐予相媲美 , 泥沙和水适合所有心智状态的孩子 。 除了水之外 , 没有一样东西比得上泥沙的奇妙 , 也没有一种玩具能如此多方面的满足孩子的需要 。
实际上我们大人也喜欢玩泥沙 , 不知是否还记得 , 在海边 , 吹着带咸味的海风 , 踩在细软的沙滩上 , 那份舒适幸福的美好感受 。
泥沙就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最美妙神奇的礼物 , 所以 , 让孩子回归大自然闻闻泥沙的香 , 抓抓捏捏神奇的泥沙 , 尽情享受玩泥沙的乐趣 。
猫绘秋|专注力低、情绪自控等差,别让孩子在家带孩子到大自然去玩玩泥沙同时@熊小熊育儿 建议:
① 多鼓励孩子、陪同孩子到安全舒适的场所环境中玩泥沙 。
② 在孩子需要时 , 为孩子提供适当、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 比如提前帮助孩子准备工具 , 桶呀、铲子呀、石头、树枝等等 。
③ 耐心的陪伴 , 孩子玩泥沙的时间要给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