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陪伴我们的国民字典 App和纸质书首次同步发行( 二 )
“我们语文老师,也是人手一本《新华字典》,遇到有争议的字的读音,首先打开手边的字典,寻找正确读音 。《新华字典》是老师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 林莲凤表示,第12版《新华字典》在正文每页附二维码,扫码后可以查看字的书写笔画,学生会更感兴趣,更易接受 。
“这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很有意义,强大的搜索功能帮助学生们快捷、准确、全面地获得所需知识,最大限度地节省了查找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林莲凤说 。
讲 述
“五代人”讲述:与《新华字典》的初相逢
《新华字典》是几代人的第一本工具书,承载着对于汉语学习最早的记忆 。采访人员采访了几位不同年代的《新华字典》用户,请他们讲述了自己与《新华字典》的故事 。
“50后” 带着《新华字典》下乡插队
讲述者: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首批名教师 黄正瑶
黄正瑶老师出生于1950年,1969年高中毕业,被下放到兴化插队 。
“我那时高中刚毕业,临去兴化之前,带了好几本书,其中就有一本《新华字典》 。”黄正瑶告诉采访人员,字典是父亲的,虽然高中毕业大多数常用字已经认识,但他还是决定把它带着 。“那时候还属于扫除文盲的阶段,小学毕业的人都不太多,能够拥有一本《新华字典》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 。”黄正瑶记得,那时一本《新华字典》1元多钱一本,在当时已是价格不菲了 。
在兴化期间,黄正瑶看书遇到不熟悉的字就会用《新华字典》,那本《新华字典》,也伴随他度过那段难忘的人生经历 。
一直到1976年,黄正瑶才返回扬州 。后来做中学教师,《新华字典》已经不够用,换成了《现代汉语词典》《辞源》《辞海》,但是那本《新华字典》已经与那段下乡插队的时光融为一体 。
“60后” 第一本字典是借哥哥的
【|那些年陪伴我们的国民字典 App和纸质书首次同步发行】讲述者:育才小学年级主任 林莲凤
“你们需要学会查字典,明天带一本《新华字典》过来 。”1976年,林莲凤正上小学三年级,有一天,老师对同学们说 。
“这对于我来讲,简直是晴天霹雳 。”林莲凤介绍,出生于1965年的她,小时候家庭条件一般 。哥哥正在念初中,他已有一本字典,爸爸妈妈肯定不可能给她再买一本了,她只能回家央求哥哥,将字典借用一下 。再三请求下,并答应了哥哥诸多条件后,林莲凤终于将字典“借”到手 。她先将字典用纸包好,将有些卷页的地方抹平,每天像宝贝一样放在书包里,从此这本字典跟着她一直到小学毕业 。
1986年,林莲凤参加工作,分配到育才小学教一年级语文 。作为语文教师,给孩子上课时必须读出字的规范读音,但有时她自己也遇到琢磨不透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例如“苍劲有力”中“劲”字是前鼻音还是后鼻音,这就要求助于《新华字典》 。当学生到二年级时,她就开始教孩子们查字典的方法 。
“那时我们就要求孩子人手一册《新华字典》,因为字典是孩子们自己买的,版本不一,有的是家长之前用过的 。但这不妨碍他们查阅字典,从字典中查阅所需的知识点 。”林莲凤介绍,从那时候起,上语文课时,《新华字典》就成为课桌上的“标配” 。
“70后” 查字典竞赛获得一等奖
讲述者: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高红明
文章图片
高红明(前排左一)参加查字典竞赛后合影
“在我们那个年代,《新华字典》就是宝书,能查字,能练习普通话,写作业、上学,都得带着一本《新华字典》,它陪伴我走过了那段求知欲旺盛的成长期 。”高红明出生于1971年,过了那么多年,《新华字典》陪伴的读书岁月依旧历历在目 。
“小学,家在农村,那时哪有什么课外书籍,一本《新华字典》算是我们最早的‘辅导书’了 。”高红明说,小学三年级时,父亲就让他练习写毛笔字,家里的对联都要他写 。那时,他认识的字不多,写对联时,遇到不会写的字,全靠查字典 。“那时上学,普通话还没普及,老师上课也会说方言,我想学普通话,看这个字到底如何正确发音,这也要靠查字典 。”
推荐阅读
- 用泡沫箱来养多肉老桩?只要我们把细节做好,同样可以养出状态来
- 沉船■长江千吨级沉船打捞记:守护“微笑天使”我们在行动!
- 『我们』无问西东】石奶引的荷包鼓了 【小康路上
- 接待日|省生态环境厅来通开展“企业环保接待日”
- 淘宝上那些十几块钱的衣服能穿么
- 趣头条|我想给陪伴我们多年的桑塔纳一篇纪念文
- 搜狐新闻|欧拉好猫10.38万起贵不贵?我们采访了一位男性KOL发现……| 聚闻
- |我们不会忘记,广大苏商苏企挺身而出、“以义战疫”的情怀担当——奋不顾身,彰显家国情怀
- 大学选修课该咋选兴趣还是那些容易过的
- 小孩子|我害怕”婴儿真能看到我们看不见的东西?真相来了“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