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相林|( 五 )


下庄人是闲不住的 , 这是一群虽然吃饱了饭 , 还要为梦想“追风逐日”的人 。
2015年 , 毛相林再次扛起修路大旗 , 带领村民用半年时间将机耕道升级成了3米宽的碎石路 , 车子能进村了 。 2017年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道路完成了硬化加固 , 并加装了护栏 。 如今从下庄出发到县城 , 只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 。
“不等不靠 , 幸福要自己造 。 ”正如下庄村村口竖着的这条标语 , 下庄人正凭借着这股精神 , 一鼓作气大踏步向致富路、小康路、幸福路迈进 。
离开下庄前的那天清晨 , 采访人员与毛相林相约重走那条印满下庄人初心的“下庄古道” , 看到特意换上运动鞋的采访人员 , 穿着皮鞋的毛相林提前打起了“预防针” , “我们走到哪算哪 , 不能走了就回来 。 ”
眼前的山路 , 被密林覆盖 , 时隐时现 , 时断时续 , 蜿蜒看不见头 。
采访人员小心翼翼 , 面对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的情形 , 手脚并用 , 几次都差点摔跤 。 不时低头望去 , 总能惊出一身冷汗 。 而前头领路的毛相林 , 则一路背着手 , 落脚极快 , 丝毫不曾犹豫 , 还总忙着把荆棘枝杈扒拉到两边 , 清出一条道来 。
一公里山路 , 我们竟走了一个小时 , 才仅仅到达第1个“大台阶” 。 毛相林说 , “要想翻过这座山头 , 还需要再爬过3个这样的台阶 。 ”此时的采访人员早已大汗淋漓 , 心慌到捂着胸口说不出话 。
这样崎岖难行的山路 , 毛相林从前一年要走不下百次 。 只为能够将山外的繁华带进山里 , 将山里的希望带到山外 。
回到山下 , 采访人员走在如今平坦干净的新路上 , 已随处可见在田间埋头苦干的下庄人 , 不少村民家门口停着各式摩托车、小皮卡 , 还有邻村村民开着摩托专门拉着小鸡仔、小鹅仔来往穿梭叫卖 。 下庄村已然一派忙碌景象 。
采访人员见到村民刘恒玉时 , 70岁的他正和妻子在田里翻弄着一块红薯地 。 “这么大岁数了整天干农活累不累?”刘恒玉想都不想就回答:“当年修路都过来了 , 还有比那更苦更累的吗?”牺牲在修路过程中的沈庆富正是刘恒玉的女婿 。 说到女婿 , 刘恒玉突然哽咽:“如今女婿的牺牲换来了乡亲们的好日子 , 值了!”
刘恒玉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 , 一着急甚至有些口吃 , 但讲起自己的收成时 , 分外流畅 , 刘恒玉指着远处一片柑橘林 , 喜滋滋地说 , “那一片都是我的地 。 我的10亩柑橘 , 去年收入2万多元 。 明年是柑橘盛产期 , 收成还能比去年翻倍 。 ”
在下庄村 , 64岁的五保户张胜生同另外3户一同安置在了一栋3层楼的“五保户”安置房居住 , 通过“集中居住、独立生活”的模式 , 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
2018年 , 张胜生告别了过去的破旧窝棚搬进了新房 , 一间近40平方米的房子里有着独立厨房和卫生间 。 “这房子好哩 , 啥都有 。 ”张胜生兴奋地带着采访人员展示屋里的摆设 , 别人送的电视机 , 别人送的柜子……还隆重介绍了一台自己花了500元在县城买的洗衣机 。 “我是享了国家政策的福 , 一年补贴7000多元 , 自己还种了2亩地 , 一年能收800斤麦子 。 日子有吃有穿 , 好过得很 。 ”张胜生笑呵呵地说 。
干净平坦的水泥路通村入户 , 仿若一条清晰的“血脉” , 构建起全村内畅外联的发展新格局 , 路宽了平了 , 日子好起来了 , 老百姓的心敞亮了 , 但毛相林的心却依然没有放下 。
与毛相林交谈时 , 总是觉得这是个温和腼腆的普通农民 。 然而谈到要不要退休 , 62岁的毛相林言语间透出不一般的硬气 , “现在还不能退 , 我还有事没做完 。 ”面对采访人员追问的目光 , 毛相林沉吟了片刻 , 郑重地说 , 他计划在2023年带领全村人奔更高水平的小康:人均年收入达到2.5万元 。 全村目前达到这个水平的大概只有20% , 离毛相林心中的“小康”还有着不小距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