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相林|( 四 )
激动之余 , 毛相林开始为下庄的发展操心 。 “老支书临终前 , 心里挂念的就是下庄的未来 。 ”毛相林说 , “如今路通了 , 但我手中那根脱贫致富的‘接力棒’依旧滚烫 。 ”
戴着贫困村帽子的下庄村让身为党员干部的毛相林难受又自责:“有条件要干 ,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 , 必须想办法摘帽 , 跟上脱贫步伐 , 才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关心 , 不辜负老支书的嘱托!”
下庄村是整个乡里唯一一个低山村 , 相比其他村气候条件更好 。 传统的苞谷、红薯、洋芋“三大坨”不施肥不打药 , 不仅长得好 , 吃起来也香 。 从前没有路 , 吃不掉的红薯就只能喂猪 。 如今有了路 , 下庄人再也不用面对粮食、水果吃不掉也卖不掉的窘境 。
“看到别人日子越过越红火哪有不眼热的 。 ”打听到曲尺乡柑橘种得好、双龙镇钱家坝的西瓜供不应求 , 毛相林心动不已 , 和村干部一起乔装打扮成跑买卖的客商 , 见缝插针“刺探情报”、偷师学艺、打听销路 。 “一次不行跑两次 , 脚板磨起了泡 , 就套双袜子再出门 。 ”看着村里逐渐挂果的片片田地 , 毛相林又浑身充满了干劲 。
近几年 , 在政府的支持下 , 毛相林带领村民“抱团儿”建立合作社 , 不再满足一家一户零散种植 , 开始把果蔬种植产业化 。 “运输和销售都不用操心 , 直接有专门的货车来拉 , 我们只管把地种好 , 剩下就等着数钱儿 。 ”下庄人的勤劳有了用武之地 , 生活就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2015年 , 下庄村率先在全县完成整村脱贫 。 现今 , 下庄村共种植柑橘650亩 , 辅以几百亩的西瓜、小麦、脆李、南瓜 。 村里还配套开设了厂房 , 加工麻油和麦子面条 , 使下庄村形成以瓜果为主 , 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农业产业格局 。 现在的下庄人均年收入在1.2万元左右 , 是修路前人均300元年收入的40倍 。
毛相林知道 , 下庄要谋发展 , 还需要后代年轻人接棒守护 。 但教育资源的匮乏 , 让下庄留不住那些为让孩子接受更好教育而搬到县城的村民 。
下庄村唯一的小学最初是由保管室改造的 , 条件简陋 , 房顶雨天漏雨 , 滴湿了桌面 , 无法学习不说 , 还严重威胁着学生的生命安全 。 毛相林急了 , “再穷不能穷教育啊!”便号召全村人一起将学校重新翻修加固 , 多方助力下终于修成了如今崭新的砖房校舍 。
“他对下一代的教育特别用心 。 ”如今竹贤乡小学下庄教学点唯一的教师张泽燕这样评价毛相林 , “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都要来监考 , 还要给学生们讲政治课 , 作为一名村干部 , 太特别了 , 没见过他这样的 。 ”
2004年通路以后 , 全村有36人外出上小学、132人外出上中学 , 29人考上了大学 。 看着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 到城里 , 到大城市 , 彻彻底底通过上学改变命运 , 高兴之余 , 毛相林对下庄村的教育也有着新期待 , “希望随着下庄的发展 , 更多的年轻人能看到希望 , 愿意回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改变家乡的面貌 。 慢慢来吧 , 问题会逐步解决 , 一切都还需要时间 。 ”
心之所愿 , 无所不至 。 一代代下庄人执着地守护着他们的精神家园 , 倾尽所有让故土一点点变得更好 , 他们身上映现出的 , 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故土难离、家国至上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根脉 。
下庄之心:一颗脱贫致富、向往美好的初心
光阴弹指过 , 未染是初心 。 23年前 , 理想是生存 , 下庄人与自然抗争劈山修路 , 努力实现脱贫清零任务 。 23年后的今天 , 理想是幸福 , 是与自然和谐共生 , 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途中 , 精神再升华、力量再爆发、发展再跨越 , 在创新发展中继续闪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