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影评」《蓝色防线》:红与蓝( 二 )
你会看到难民流离失所、游行抗议、打架斗殴 。
你会看到中国军人站岗巡逻、救死扶伤、处突镇暴;会看到他们团结一心、互帮互助、苦中作乐;还会看到他们中暑、被流弹袭击、重伤乃至阵亡 , 而活下来的人只能背负着痛苦与愧疚继续前行 。
战争很真实 , 真实到我邻座的小孩 , 看到某个见血的场面吐了 。 他爸爸领他出去 , 他走一路吐一路 。 当然这里得说一句 , 本片并不血腥 , 主要是孩子的承受力本来就低 , 我相信成年人去看不会有什么问题 。 但这仍足以说明本片战争之真实 。
本文图片
二、“电影化的纪录片”
中国大陆的纪录片 , 尤其是主旋律 , 基本上都有一个旁白 。 其实旁白不是重点 , 重点是一定要将观点明明白白地灌输给观众 。 因为纪录片的素材是有限的 , 没法像剧情片那样自由组织语言 , 所以接不上或难以表达的地方 , 就由旁白来完成本应由镜头完成的任务 。 其实很多“省事儿”的剧情片也会有旁白 , 原因就在于此 。
《蓝色防线》没有旁白 , 只有开头有少量交代背景的字幕、结尾有少量交代尾声的字幕 。 所以你就知道 , 本片几乎可以当作剧情片来看 。
这得益于导演刘欣 。 她在美国读书时就注意到“美国纪录片更偏电影化” , 也学到了“按照剧情片的逻辑创作纪录片” 。
怎样实现这一点呢?
剧情片 , 首先是要有角色 。 于是主创团队从海量的素材中认人 , 认一个个士兵陌生的脸 。 接下来 , 跟这些士兵“混熟”了之后 , 就去追踪他们的故事 , 然后搭建起一个能囊括这些故事的大框架 , 也就是核心主题 。 最后 , 就是把大框架写成完整的“剧本” , 起到一个将无序素材逻辑化的作用 。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就像前文说的 , 旁白灌输过于生硬 , “电影化”则“润物细无声” , 给观众带来沉浸感和自主权 。 而且本片整体上是客观中立、冷静克制的 。 观众将沉浸在一个自然的故事中 , 自主地寻求这个故事的意义 , 并与片中人同呼吸共命运 。。
但本片的客观中立、冷静克制也绝不是麻木冷血的 。 例如本片用到的一个素材 , 忠实记录了中国军人的牺牲全过程 。 从某种程度上说 , 这种呈现是很冷血的;但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烈士负责的态度 , 必须有人来记录这一切 。 所以本片给了一个记录者的镜头:这个士兵举着DV拍烈士 , 泪流满面 , 却努力地稳住举DV的胳膊 。 他在努力地平衡人性与职责的冲突 。 于是本来好像没有感情的镜头 , 活了过来 。 记录者记录到的现实 , 和他本身的感情 , 都明明白白地传递给观众 。
所以本片不需要再多说什么 , 观众都可以懂 。
本文图片
三、使用武力 , 是为了维护和平
中国大陆的现代军事题材影视作品 , 在近年出现了很明显的主题转向 。 从《和平年代》(1996)、《突出重围》(2000)、《士兵突击》(2006)这些以“和平年代保家卫国”为主题的作品 , 转向《战狼》(2015)、《战狼2》(2017)、《湄公河行动》(2016)、《红海行动》(2018)这些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为主题的作品 。
很显然 , 中国在发展中 , 必然要更深地介入到这个动荡的世界中 , 而这个世界的动荡也更加容易侵蚀中国人民 。 于是出现这种转向就是水到渠成的 。
这些“展示武力”的影片当然必不可少 , 但展示着展示着 , 就很容易让人忘记最初的方向 。 《战狼》系列很难获得外国观众理解 , 因为他们会觉得中国军队只是为中国利益服务 , 甚至会损害世界利益;部分中国观众也会觉得中国军队就该为中国利益服务 , 即使损人利己也无所谓 。 “看到祖国这么流氓 , 我就放心了 。 ”
推荐阅读
- 浙江“最美建设人”丁泽成:青年企业家传承浙商品质
- 草原青年的打开方式:梦想有无数种,只愿做家乡的守梦人
- 三江源藏族青年:希望让更多人品尝到藏族美食
- 安徽“80后”残疾青年网上卖花:高峰期日发货逾3万单
- 南通大学|南通大学举办首期“情境教育青年学术茶座”
- 青年|一汽奔腾T77怎么样?车主吐槽:后排座椅太短,和坐小板凳似的
- 青年|男子跑了几百公里买二手车,交完定金验车时傻眼了:螺丝都生锈了
- 中青报:有偿补课怎么就到了大打出手的地步
- 青年|电子警察开始执法,开车系了安全带被扣2分,车主无语了
- 汽车|从客车行业领头羊到工人欠薪维权 制造“水氢车”的青年汽车集团申请重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