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宋代儒家新经典体系的建立


来源:光明日报 江苏龙网_原标题是:从《六经》到《四书》——宋代儒家新经典体系的建立
来源:光明日报 江苏龙网_原标题是:从《六经》到《四书》——宋代儒家新经典体系的建
作者:朱汉民 , 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
如果从学术形态原始意义而言 , 儒学最初有三种形态:六经之学、诸子之学、传记之学 。 “六经”是儒家整理的三代先王治理国家的政典文献 , 诸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的讲学记录 , 传记是历代儒家学者对六经的传述阐发 。 六经、诸子、传记区别明显 , 不仅文献形态不同 , 学术地位也有极大差别 。 一般而言 , 六经地位最高、时间最早 , 传记地位次之 , 诸子地位又次之 。
中年|宋代儒家新经典体系的建立
本文图片

朱熹《大学章句集注》 资料图片

但是 , 儒学史上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书” , 其学术形态先后发生过很大变化 。 春秋战国时期 , “四书”原初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从事民间讲学之“语”的记录 , 是他们“自六经以外立说者”的诸子之学 。 由于儒家诸子往往以三代先王的政典文献为创造思想的依据 , 他们个人讲学离不开“六经”之学 , 因此到了两汉经学时代 ,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均转化为“六经”的传记之学 。 到了两宋时期 , 在儒学复兴和重建的大背景下 ,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受到特别重视 , 发展成为与“六经”地位同等甚至更高的“四书”之学 。 可见 , “四书”在不同历史时期 , 曾经先后呈现为诸子之学、传记之学与新经典体系的不同形态 。

本来 , 儒家经典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 两汉到唐宋的儒家经典体系 , 就从“五经”拓展为“七经”“九经”“十三经” ,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早就以不同形式进入这一经典体系 。 但是 , 南宋淳熙九年(1182) , 朱熹将“四书”合集并注释 , 完成了《四书章句集注》新经典体系与新儒学形态的建构 。 此后 , 中国经学史上出现了一个与《五经》系统并列甚至更加重要的《四书》系统 , 后世开始将专门训释《四书》的经学著作称为《四书》学 , 并影响到中国传统的知识分类与学术科目 。 《明史·艺文志》专立《四书》一门 , 进一步确立了《四书》学在传统知识系统中的独立地位 。 清代乾隆年的《四库全书总目》 , 在经部中立《四书》类 , 将此前历代学者对《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注解之作归类其中 。

学术史之所以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独立结集而形成的《四书》体系 , 看作是宋学型新经典体系 , 肯定这是一个新经典时代的到来 , 原因如下 。 首先从文献形式上看 , 这完全是一个以先秦诸子学为主体的经典体系 , 它们的创作时代与主体均不同 , “六经”源于上古时期的“先王” , “四书”源于轴心文明时代的“士人” 。 其次从文献的思想内容来看 , “六经”原本是三代先王之治的政典 , 其思想旨趣是礼乐刑政的政制治术;“四书”是孔孟之道的心性之学 , 其思想旨趣是完成“天下有道”的人文教化 。 特别是宋儒对《四书》体系又作出了全新的诠释 , 在此经典体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套道中庸而又极高明的思想体系 。 此后 , 《四书》体系成为新文明体系的核心经典 , 取代了《五经》体系作为核心经典的地位 , 不仅成为宋学的标志性经典体系 , 也完成了中国儒学史的重大转型 。

当然 , 《四书》体系的建立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 北宋时期 ,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几部儒家文献被看作是与《六经》同等重要的经典 , 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 。 如这一时期《孟子》地位进一步升格 , 出现了《孟子》由诸子变为经典的升格运动 。 宋儒将《大学》《中庸》从原来的《礼记》中抽出 , 对它们作出重新诠释 , 使其思想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 。 在整个北宋时期 ,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成为宋代儒家学者抵御释老、复兴儒学、建构新儒学体系的最重要的思想学术资源 。 到了南宋 , 理学思潮走向集大成阶段 , 以《四书》学为代表的新经典体系也在这个时期完全定型 。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的完成者 , 同时也是第一位正式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结集的学者 , 他编撰了以《四书章句集注》为代表的一系列《四书》学著作 , 从而奠定了与原来的《五经》学体系并列的一套新经典体系即《四书》学 , 推动了中国经学史、儒学史、学术史的重大转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