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支教+”,续 写“山海之约”新传奇——记江苏“时代楷模”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下)( 二 )


已经走出校园的孩子,海安老师也牵挂在心 。“海安老师的一封信,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宁蒗县信访局局长杨才华曾是民族中学学生,高考时志愿没填好,错过了心仪的学校,心灰意冷背起行囊外出打工 。打工期间,他意外收到海安老师的来信,告诉他“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努力终会获得成功” 。杨才华重燃斗志,通过成人高考考入西南政法大学 。
课堂上,海安老师不仅传授文化知识,也给大山里的孩子讲述很多人生道理 。有一次,海安老师梅晖走在宁蒗街头,在一家快递公司门口偶遇10年前教过的学生 。这名学生激动地握住梅老师的手说:“我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您教导的‘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我一直铭记在心 。通过不断拼搏,我开了这家快递公司,过上了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
携手共进,
续写“山海之约”新传奇
开学不久,“海安四班”彝族学生杨亚涛就暗下决心——到老师的家乡去读大学 。一年前,父亲因病去世,一家人手足无措时,海安老师赶来家里,告诉他“你只管好好学习,生活上不要操心” 。从那以后,每学期1700多元的书本费杨亚涛不用交,到了冬天,还会收到崭新的羽绒服 。
海安老师“暖心”的背后,是一座爱心涌动的城市 。
4年前的冬天,刚到宁蒗支教的海安老师谭爱斌发现,不少学生坐在教室里,书包还一直背在身上 。仔细询问,孩子支支吾吾地说“天冷,背着书包暖和些” 。谭爱斌震惊了,进一步了解后得知,不少学生一周生活费不到100元,经常几个人围着合吃一碟菜 。
谭爱斌将宁蒗孩子的这些情况发到朋友圈,很快收到来自家乡的温暖回应:学生季冬明转来2万元、“中国好人”刘宏燕发动各种关系募款4万多元……支教老师也纷纷行动,通过各种途径募集爱心资金30多万元,为160多名贫困学生消除后顾之忧 。
“坐在课堂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小凉山的希望 。”直到1980年,宁蒗没考上一个大学生,现在每20人中就有一个 。在杨承新看来,海安老师不仅带来了知识,提升了整体人口素质,更改变了小凉山的发展生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和动能:1988年到2019年,全县财政收入由696万元增至3.1亿元,增长45倍;人均纯收入从197元增至19360元,增长98倍 。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因为一纸“山海之约”,海安老师与宁蒗结缘 。他们用持续32年的辛勤付出,推动相隔8000多里的“山”“海”深度融合 。
今年夏季,海安与宁蒗的手再次紧紧握在了一起 。在接待宁蒗县党政代表团时,海安市委书记顾国标热情倡议:“面向新时代,拓展‘支教+’,携手在经济、人文、旅游等领域拓展合作空间,促进‘宁海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延伸,续写‘山海之约’新传奇 。”
32年,281人次海安老师前赴后继,在莽莽小凉山踩出深深浅浅的脚印 。这脚印,重重叠叠,站立成一座民族团结、东西部携手共进的丰碑;这脚印,坚定有力,还将走得更深更远,播种小凉山生机盎然、山花烂漫的春天 。
采访人员 徐 超 陈 明 王梦然 严 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