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张济洲 |“高考工厂”背后的阶层焦虑与机会公平( 二 )


应该看到 , “高考工厂”模式明显偏离了国家基础教育政策价值取向 , 背弃了素质教育基本理念 , 被媒体和教育界所诟病 。 原北京大学附中校长康健 , 评判此类学校是采取典型的应试教育 。 他认为这些通过县城、乡镇高中严格管理升入重点高校学生的视野狭窄 , 通过这种闷罐式、圈养式、流水线式的培养之学生精英 , 素质肯定是不全面的 。 从都市知识文化精英和国家素质教育价值取向分析 , 像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等这样的“高考工厂” , 通过不断加强军事化、绩效量化教学管理 , 强化应试能力 , 提高高考成绩 , 与素质教育倡导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完全相悖 。
阶层|张济洲 |“高考工厂”背后的阶层焦虑与机会公平
文章图片

“高考工厂”的特色举措 , 由班主任发放“回头钱” , 向每名学生发两张五元纸币 , 寓意“五谷丰登”、“十全十美”
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重点中学校长完全有理由批判以农学生为主体的“高考工厂”违反教育规律 。 但是农村地区的高中办学水平相较于城市是非常薄弱的 , 这些位于县镇的“高考工厂”教育管理方式固然缺乏人性化 , 但是农村学生及家长对其趋之若鹜 。 事实上 , 所有家庭都希望子女快乐地成长 , 但是农村学生受制于农村家庭背景和文化资本匮乏的影响 , 在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条件下 , 其受教育环境不如城市学生 , 必然在起点上落后于城市学生 。
【阶层|张济洲 |“高考工厂”背后的阶层焦虑与机会公平】在城乡教育格局明显不对称的情况下 , 资源匮乏的县镇地方高中必须在学生管理和纪律上下工夫 , 与大城市雄厚的教育资源相比 , 县镇地方高中必须在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等方面下工夫 。 因为取得同样成功机会 , 农村学生比大城市学生要付出更多的艰辛 。 当前对“高考工厂”的批评未考虑到农村考生师资的贫乏、教学设施和条件的简陋 。 高考实际上是农村与城市的一种竞争 , 以贫乏的农村教育资源和雄厚的城市教育资源竞争 , 农村学生更多的是依靠自身勤奋苦读 , 甚至是复读多年才有可能获得高等教育机会 。
高校扩招的结果之一是大学生稀缺度的急剧下降 , 名校效应、高学历等在未来职业选择时的影响力由此凸显 。 处于教育质量低端的农村子弟 , 最可能的发展路线就是以低端的学业成绩、迈向低端的高校 , 然后是低端的就业市场和城市社会的边缘化生存 , 为获得更高层级的流动机会及理想的投资回报 , 高考的竞争逐渐演变为对名牌大学的竞争 。 毛坦厂中学、衡水中学等“高考工厂”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对高层次、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需要 。
当前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凸显 , 社会底层向上流动愈发困难 , 恐惧和慌乱情绪在底层群体蔓延 , 最普遍的表现为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焦虑 。 家长之所以拼命将子女送到“高考工厂”经受考试机器式的训练 , 是对子女获得重点大学机会 , 谋求更高社会职位的期盼 , 亦是社会阶层固化的被迫之举 。
高考工厂和高考改革中的公平焦虑
“高考工厂”折射社会底层渴望通过升学改变命运 , 避免阶层复制的祈求 , 然而 , 近年来高考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则加剧社会底层对公平的忧虑 。
高考改革中的分地域招生、自主命题、自主招生和加分政策等均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农村学生和社会底层子女获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难度 。 据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状况报告(2011)》数据显示 , 家庭背景对考生获得保送资格、自主招生名额、高考加分优惠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 ,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子女获得加分机会是农家子女的7.5倍 。 高考改革的多样化 , 实际上不利于社会资本匮乏的农村家庭和低收入阶层获取优质高等教育机会 。 分地域招生使高校招生名额在各省进行分布 , 各省考生在其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 , 填报志愿并按高考分数择优录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