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丸能防晒?别偷懒,还是遮阳伞、防晒霜管用

芒种至 , 仲夏始 。 近日来 , 全国各地气温飙升 , 华北、黄淮等地开启了“炙烤模式” , 局地气温逼近42℃ 。 而气象局数据显示 , 7月份将更热 。
气温飙升的同时 , 防晒的话题也被频频提起 。 户外已然成为了遮阳伞、防晒衣、防晒霜等防晒产品的主场 。 近期 , 某艺人在综艺节目中向观众推荐了一款防晒糖 , 号称吃糖就能防晒 , 一时间懒于涂霜抹粉的人们纷纷“种草” 。
但防晒糖真的能防晒吗?怎样才能科学防晒?
口服产品能防晒尚无科学依据
“这款所谓的防晒糖并不能起到防晒的效果 。 ”查阅了该艺人推荐的产品成分后 , 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李锘告诉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
该防晒糖的成分包括支链淀粉、栀子花提取物、甘油、结晶纤维素、改性淀粉等 , 其主打成分是栀子花中的藏红花酸 , 据称有强效的抗氧化能力 。
李锘表示 , 首先 , 防晒和抗氧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 简单来讲 , 防晒是通过物理、化学方法使皮肤免受紫外线的侵害 , 而抗氧化则通常用于对已经晒伤的皮肤进行修复 。 因此 , 防晒糖能防晒这一说法并不科学 。
李锘还表示 , 虽然藏红花酸确有抗氧化功效 , 但对于口服产品来说 , 抗氧化成分是否能被皮肤组织吸收 , 吸收的量有多少 , 以及吸收后可以维持多长时间后才被代谢掉 , 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验证 。
更何况 , 产品成分表中往往排名越靠前 , 成分占比越高 。 从成分表可以看出 , 该防晒糖中主要成分是淀粉 , 至于栀子花提取物等有效成分究竟占比多少便不得而知了 。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还在某电商平台查询到了另外几种打着防晒旗号的口服产品 , “1粒焕活少女肌”“有效抗紫外线12小时”的宣传语让人心动不已 。 这些产品成分表中大多包含植物成分 , 如山药、百合、红橙提取物等 , 还添加了如维生素C、麦芽糊精、柠檬酸等其他物质 。
“同样的道理 , 维生素C、柠檬酸等物质也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 但效果如何需进一步查证 。 ”李锘指出 , 目前我国没有科学论证表明 , 口服防晒丸、防晒糖等就能够对人体起到防晒作用 , 也就是说 , 想通过食物轻轻松松就能防晒的美梦目前尚不能实现 。
并非夏季和户外才需要防晒
多位皮肤科医师指出 , 公众还是应以使用遮挡物品 , 或者涂抹防晒霜等方法作为主要的防晒手段 。
“防晒 , 主要防的是阳光中的紫外线 。 ”李锘表示 , 根据波长 , 紫外线可分为紫外线A(UVA)、紫外线B(UVB)和紫外线C(UVC) , 其中紫外线C几乎被臭氧层全部吸收 , 对人体影响较大的是UVA和UVB 。
UVA的主要危害是光老化 , 即皮肤长久暴露后易起皱、老化 , 甚至还可能导致皮肤癌的发生 。 UVB则会带来皮肤红肿、掉皮等晒伤现象 , 而皮肤细胞的DNA损伤 , 是引发皮肤癌的关键因素 。
值得注意的是 , 男性的非黑素瘤皮肤癌发病数和死亡人数均要高于女性 。 “这与男性普遍不重视防晒不无关系 。 ”李锘说 。
目前防晒的两种主流方法中 , 防晒衣、遮阳伞等的防晒原理不难理解 , 这些措施可以直接将紫外线与皮肤隔离 。 而防晒霜、防晒喷雾等涂抹产品 , 也可从原理上细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种 。
“物理性质的防晒霜主要包括二氧化钛、氧化锌等成分 , 能够以颗粒的形式附着在皮肤表面 , 将紫外线反射或折射出去 , 从而达到防晒的效果 。 这类防晒霜通常适用于孕妇、小孩、老人以及皮肤敏感的人群等 。 ”李锘解释说 , 化学性质的防晒霜通常包括对氨基苯甲酸等成分 , 需要皮肤吸收以后 , 与皮肤中的蛋白结合 , 从而起到吸收紫外线的作用 。 因此 , 化学类防晒霜需要留出皮肤吸收的时间 , 一般建议出门前半小时涂抹 。
防晒还有哪些诀窍?李锘表示 , 夏天应尽量避免在10—14点紫外线最强的时间段外出;必须出门时建议两种防晒方法“齐上阵” , 既遮阳也要涂防晒霜 , 且防晒霜建议连续涂两遍 , 每隔2—3小时补涂一次;参加游泳、潜水等水下活动时 , 应选用防水防晒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