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经济|江苏各地夜经济:从千城一面走向“各美其美”

仿佛一夜之间 , 夜经济成为当下最时髦的热词之一 。 “夜色搭台 , 经济唱戏” , 成为今年中国各大中城市的独特一景 。 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继出台促进夜经济发展的相关举措 , 并且这种势头正逐渐由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辐射 。
在江苏 , 看好夜经济、发展夜经济 , 就更是成为各地的普遍共识;规划夜经济、布局夜经济 , 正在成为增强城市魅力、刺激消费的崭新领域 。 “夜之金陵”“姑苏八点半”“龙城夜未央”……一个个夜经济品牌 , 背后是所在城市对于发展夜经济的热切期待 。
“夜经济品牌化可展现各地夜经济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 推动夜经济产品更广泛地被公众了解 , 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 ”多位专家在接受本报采访人员采访时 , 都重点谈到了夜经济品牌化的话题 。 在他们看来 , 结合地域特色、创出特色品牌 , 是促进夜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宝” 。
是“应急之需” , 更是“长久之计”
夜幕降临后的夫子庙 , 街市流光溢彩、河畔人头攒动 。 这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秦淮夜色、璀璨南京 。 可以说 , 夜色是风景 , 也是心情;是生活 , 也是商机 。 评价一个城市有没有活力 , 不仅要看白天 , 也要看夜晚 。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 , 我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 , 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的一半 。 可以说 , 夜间是消费的“黄金时段” , 发展夜经济本身就是促进消费、拉动经济的重要一环 。
“夜经济是城市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宏认为 , 夜经济顺应民生 , 顺应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的规律 。 看一座城市的活力指数 , 一个参考指标就是看夜晚的灯光亮不亮 。 透过卫星云图 , 我们看到经济越是发达的区域 , 人口越是密集的区域 , 夜晚是越亮的 。 包括国际大都市纽约、伦敦、东京等 , 都向夜经济倾斜 。
今年以来 , 各地不约而同重提夜经济 , 当然有着不同寻常的背景和诉求 。 专家们指出 ,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 今年一季度各地都面临着经济下行、消费不振、就业困难等共性问题 。 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 迫切需要各地创新思路 , 拿出务实可行的办法来 。
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徐天舒认为 , 今年各地纷纷提出要发展夜经济 , 既是应对疫情造成的就业压力的民生工程 , 又是激发内需、提振经济的有效途径 。 它和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夜经济相比 , 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质的提升 。 时至今日 , 发展夜经济不只是一个临时救急性质的民生措施 , 更应当作为促进内需的一种增长模式来加以长期发展 。
当前夜经济的形态丰富 , 既有“高大上”的 , 又有“接地气”的 。 丁宏举例 , 大剧院、博物馆、24小时书店等“高大上”的产品 , 代表城市文化氛围 , 反映城市的文脉 。 而一些“接地气”的产品 , 则让城市更有“烟火气” 。
“夜经济已由过去简单的‘夜市’发展为包含‘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元形式的夜间消费市场 , 人们的夜间生活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 。 ”南京财经大学卞志村教授认为 , 由夜经济所塑造的消费模式、生活方式 , 正成为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动注脚 。
亦因此 , 谋划和振兴夜经济 , 既要立足当下 , 也要着眼长远 , 用心把夜经济做出特色、做成品牌 , 使之深入人心、长盛不衰 。
应“各美其美” , 不应“千城一面”
“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 , 玉壶光转 , 一夜鱼龙舞”……这是辛弃疾笔下宋朝人的夜生活 , 街市之繁华、热闹自不待言 。 千年以降 , 今天的人们对于夜生活的期待 , 又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除了繁华、热闹 , 还要有时代感、独特性 。
放眼全国 , 江苏夜经济一直强势领跑 , 亮点纷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