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文化”起源追溯至9000年前,解读十大考古新发现
新京报快讯(采访人员 倪伟)经过5天在线评审 , 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今天(5月5日)下午出炉 。 入围名单中 ,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考古等都是近年来热门项目 。 另一些公众不太熟知的遗址 , 也为探寻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 甚至有望改写历史教科书 。
史前时代最壮观建筑群、最早的城市“中轴线”、玉文化起源、新世纪最大规模春秋金文 , 以及西域“疏勒城”遗址等 , 均在这十大考古项目中发现 。
随着各时期考古成果涌现 , 新出土的资料极大地弥补了史籍记载的不足 , 这就是“考古写史”作用的体现 。
例如 , 曾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陕西刘家洼遗址 , 就为历史学家了解春秋诸侯小国芮国提供了大量信息 , 芮国只在《史记》等文献中有过零星记载 , 此前面目模糊 , 考古成果还原了芮国高度发达的金玉和礼乐文化 , 甚至利用出土钟磬重新聆听到远古的声音 。
“考古写史”在此次十大新发现中也有多次体现 , 比较典型的是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 。 曾国历史传世文献记载不明 , 但近年的考古揭示出了清晰的国君世系、社会阶层、文化面貌 , 尤其是近6000字出土铭文 , 是新世纪考古发现最大的一批春秋时期金文资料 。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 , 每一项考古新发现都深化了对一个学术领域的认识 , 也提出了新的线索和研究方向 。 “十三五”期间 , 国家文物局设立“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 , 并批复夏文化研究、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等项目 。 今后 , 国家文物局将继续指导、协调各考古单位加强学术科研 , 以考古实证中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历程 。
采访人员梳理了这十个项目最重要的发现和意义 , 考古专家还对相关项目进行了点评 。
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1.5万年前“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文章图片
梁山疥疙洞遗址第三期动物化石 。
疥疙洞遗址文化序列及演进顺序清楚 , 发现了距今10万~1.5万年间丰富的遗迹和遗物 , 包括人类活动面、石器加工点、火塘等 , 填补了汉中盆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洞穴型居址的空白 。
距今3万~2万年间的早期现代人类化石的发现更为难得 , 为东亚现代人本土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 这些发现为探索中国南北方过渡地带晚更新世人类文化发展 , 探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研究等重大课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资料 。
动物化石及烧骨8000余件 , 初步鉴定有鹿、麂、牛、剑齿象、犀、野猪、熊、狼、最后鬣狗、黄鼬、豪猪等20余种 , 其中还发现了大熊猫 , 鹿科和牛科动物占绝大多数 , 属于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 距今约3万~1.5万年 。
【「青海」“玉文化”起源追溯至9000年前,解读十大考古新发现】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
东亚玉文化的曙光
文章图片
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出土的小玉坠 。
最新的考古发现极大丰富了小南山遗址的文化内涵 , 跨度达15000年的文化遗存 , 对构建黑龙江下游乃至滨海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序列意义重大 。
其中 , 一片新石器时代早期墓地的发现尤为重要 , 为研究乌苏里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形制演变和文化序列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玉珏等玉器的大量出土 , 为我国玉文化的起源和传播 , 以及早期玉器加工技术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新石器时代晚期房址及具有沃兹涅谢诺夫卡文化特征陶器的发现也丰富了这一时期该地区的文化内涵 。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介绍 , 该发现将玉器源头追溯到距今9000年上下 , 具有国际性意义 。
推荐阅读
- 青海湖裸鲤“育幼师”:守护高原圣湖“精灵”安全越冬
- “他是我第一个会说普通话的老师”:一对师生折射青海山村蝶变
- 卫星视角下的青海易地扶贫搬迁之力:开门是景,关门是家
- 青海首起涉恶死刑案二审公开审理
- 青海西宁:爱心超市暖人心
- 青海大通森林警察救助两只野生动物
- 青海“双料”贫困县:“百分之一秒”观察五年高原脱贫故事
- 山东与青海海北举办双向文化交流活动纪念援青十周年
- 青海西宁市区内首现“鸟中大熊猫”
- 青海织密医疗保障网破“看病贵”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