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文化”起源追溯至9000年前,解读十大考古新发现( 三 )


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
考古构建最完整的周代封国
「青海」“玉文化”起源追溯至9000年前,解读十大考古新发现
文章图片
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曾夫人渔墓铜鬲铭文 。
曾公求、曾侯宝和曾侯得三组曾侯墓葬及其车坑、马坑及相关不同级别贵族墓的发掘 , 弥补了春秋中期曾国考古的缺环 , 以考古发掘构建了最完整的周代封国历史材料 。
枣树林墓地铜器铭文 , 涉及曾国族系、官职、音乐 , 以及昭王南行和东周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关系 , 是理解春秋时期南方地区诸侯国政治、文化、科技的重要资料 。 墓地布局清晰 , 随葬品组合较为完整 , 对研究东周曾国墓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 大量青铜礼乐器对深入探讨周代的礼乐文化面貌及其变迁提供了重要资料 。
曾国历史从传世文献记载不明 , 到考古揭示出清晰的国君世系、社会阶层、文化面貌 , 体现出“考古写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
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信立祥介绍 , 这批墓地发现铜礼、乐器铭文近6000字 , 其中曾公求编钟铭文近1150字 , 单件镈钟铭文达312字 , 是新世纪考古发现最大的一批春秋时期金文资料 , 不仅保存较好而且价值极高 。
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
西域“疏勒城”
「青海」“玉文化”起源追溯至9000年前,解读十大考古新发现
文章图片
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城门门道及内侧遗迹俯视 。
石城子遗址是目前新疆地区唯一经考古发掘的文化特征鲜明的汉代城址 , 也是迄今新疆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汉代军事要塞 。
结合历史文献 , 基本确定为《后汉书》中记载的“疏勒城” 。 该遗址遗迹丰富 , 保存完好 , 时代特征鲜明 , 对研究两汉时期边城的规划提供了参考 。 遗址位于两汉时期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战略孔道 , 是西域纳入汉帝国政治版图的实证 , 对于厘清汉帝国在西域军事防御体系的构建 , 深入研究两汉时期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管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信立祥介绍 , 这是考古发掘的新疆汉代城址中 , 唯一一处年代准确可靠、形制基本完整、保存状况完好、文化特征鲜明的 , 出土文物可以成为寻找西域都护府和汉代其他城址的考古坐标 。
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
高原埋巨室 暗格藏金冠
「青海」“玉文化”起源追溯至9000年前,解读十大考古新发现
文章图片
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前室东壁仪卫图 。
泉沟壁画墓是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吐蕃时期壁画墓 , 绘画技法具有浓郁的唐风影响 , 图像内容兼具青藏高原游牧民族特色 。
彩绘漆棺也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独特葬具装饰形式 。 墓葬内设置密封的暗格 , 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考古史上都没有发现过类似先例 , 暗格中的鎏金王冠显示 , 墓主人很可能与吐蕃时期当地的王室有密切关系 。
公元8世纪 , 青海地区处于吐蕃统治下 , 丰厚的财富积累和文明发展高度 , 以及唐朝和中亚地区文化的输入 , 对青海地区多民族文化形成了重要影响 。 该墓葬的发现 , 对于探讨古代汉藏文化融合进程和青海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盛况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
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
三十年水下考见证
「青海」“玉文化”起源追溯至9000年前,解读十大考古新发现
文章图片
2015年底暴露的“南海I号”沉船基本轮廓及各船舱货物 。
“南海Ⅰ号”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保存最好的古代沉船 , 沉没地处在广东中部通往西部海上交通的主航道上 , 也是古代中国通往西方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结构完整的水下遗存 , 在文物、船体、社会关系、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信息 。 巨量外销瓷、大量手工艺制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及众多金银铜货币的发现 , 显示了宋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已涉及海外贸易体系当中 。 所有这些 , 都彰显了南宋时期海洋活动的繁荣景象 , 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历史见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