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育儿经▲宝宝出现盗汗、枕秃等“缺钙”现象,其实是缺乏维生素D( 三 )
早期维生素D缺乏的婴儿未经治疗 , 继续加重 , 出现典型骨骼改变 。
- 6个月龄以内婴儿的佝偻病以颅骨改变为主 , 前囟边较软 , 颅骨薄 , 检查者用双手固定婴儿头部 , 指尖稍用力压迫枕骨或顶骨的后部 , 可有压乒乓球样的感觉 。
- 6月龄以后 , 尽管病情仍在进展 , 但颅骨软化消失 。 至7~8个月时 , 变成“方盒样”头型即方头(从上向下看) , 头围也较正常增大 。
- 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 , 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及圆形隆起 , 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 , 以第7—10肋骨最明显 , 称佝偻病串珠;
- 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 , 称手、足镯 。
- 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廓畸形 , 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 , 形成“鸡胸样”畸形;
文章图片
- 严重佝偻病小儿胸廓的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 , 即肋膈沟(肋骨外翻) 。
- 由于骨质软化与肌肉关节松弛 , 小儿开始站立与行走后双下肢负重 , 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 , 形成严重膝内翻(“O”型)或膝外翻(“X”型) 。
- 患儿会坐与站立后 , 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畸形 。 骨质稀疏 , 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 , 骨折可无症状 。
维生素D缺乏诊断标准依据高危因素、临床症状与体征等进行诊断 , 确诊需根据血清25-(OH)D水平 。 血清血清25-(OH)D水平是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最佳指标 , 是维生素D缺乏和佝偻病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 , 应逐步开展 。 目前将血清维生素D水平达到50~250nmol/L(20~100ng/ml)范围认定为适宜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 。
早期或活动期患儿经日光照射或治疗后症状消失 , 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 。 治疗1个月后应监测血生化 , 血钙、磷、AKP、25一(OH)D逐渐恢复正常 。
但是部分孩子可能出现后遗症 , 经治疗或自然恢复 , 症状消失 , 骨骼改变不再进展 , 可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 多见于3岁以后的儿童 。
文章图片
当孩子出现以上疑似缺乏症状 , 记得及时带孩子就医 , 进行检测 , 结合医生建议进行补充 , 减少后遗症 。 宝宝若真的判定为佝偻病 , 每天所补充的量并不是400IU那么简单 , 因此也是强调提前预防的重要性 。
如何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如何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1. 孕期:保证充足维生素D的摄入
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制定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防治建议中提出 , 孕末期母亲应补充维生素D4000~1000U/d 。 孕后期妇女维生素D补充剂量建议每日800~1000IU/d , 同时服用钙剂 。
孕母应多户外活动 , 食用富含钙、磷、维生素D以及其它营养素的食物 , 以满足生后一段时间生长发育的需要;防治妊娠并发症 , 对患有低钙血症或骨软化症的孕妇应积极治疗 。
2.婴幼儿时期:预防的关键在日光浴与适量维生素D的补充 。
生后2~3周后即可让婴儿坚持户外活动 , 建议开始先从几分钟 , 逐渐过渡到十几分钟 , 半个小时 , 一个小时 。 户外活动应考虑到不同季节 , 不同气候 , 不同地区特点进行 , 接受阳光的皮肤面积逐渐增加 , 如面部(避免阳光直接晒到眼睛)、手臂、腿、臀部等 。 晒太阳的时间逐渐增多 , 平均户外活动应在1~2h/d 。 6个月以内小婴儿不要直接阳光照射以免皮肤损伤 。
推荐阅读
- 如果你的多肉出现这个长势,要注意这个细节,多肉才会越来越美!
- 出生■扬州最小病例!宝宝出生24小时就接受外科手术
- 中华鲟■回家!苏州常熟五尾中华鲟宝宝被小心翼翼放归长江
- 孩子|婆婆总夸“好带”,医生怒斥家长:太无知!1岁宝宝不哭不闹
- 宝宝|贪小便宜娃受罪,家长还在交智商税“毒尿不湿”被列入黑名单
- 旅行|需要准备哪些物品?全面冬季出游清单,建议收藏带宝宝出门旅行
- 肝脏|比生气还伤肝的5个行为,在“悄悄”损伤你的肝,尽量改掉
- 宝宝|长大大多是“有福之人”,占一点也很好宝宝身上这三个部位越大
- 退烧药|选对退烧药才是关键宝宝发烧不要着急
- 家长|竖抱就笑?看了宝宝的“视角”才明白为什么宝宝横抱就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