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花的由来,剪窗花的来历

窗花的由来
中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 , 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 。
战国时期出现使用皮革镂花、银箔镂空刻花的,都与剪纸如出一辙,它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宋、元以后,剪贴窗花迎春的时间由立春改为春节 , 人们用剪纸表达自己庆贺春来人间的欢乐心情,这也就是后来春节剪窗花的由来 。

窗花的由来,剪窗花的来历

文章插图
剪窗花的来历据考证 , 从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接空刻花制作装饰品 。西汉时 , 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 。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


唐宋时期 , 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 。“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 成花草形者 , 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 。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东方朔传·岁时节》: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 , 三日猪 ,  四日羊,五日牛 , 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 。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阴则灾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为重,又称“人胜节”)以七种菜为羹;剪彩 为人 , 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于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


唐代大诗人杜甫以《人日》为题作诗:“此 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 。尊前柏叶休随 酒,胜里金花巧耐寒 。”另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李 商隐也作有《人日》诗 , 诗中说:“镂金作胜传 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唐代李远《剪彩》诗写 道:“剪彩赠相亲,银 缀凤真,双双御绥 鸟,两两度桥人,叶逐金刀出 , 花随玉指新,愿 君千万岁,无处不逢春 。” 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件唐代的人胜剪纸,七个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胜用于围饰发髻 。


在日本的正仓院,保藏有两枚唐代华胜,据日本齐衡三年(公元856年)《杂财物实录》载:“人胜二枚……天平宝字元年闰八月二十四日献物” , 日本天平宝字元年即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 。其中一枚为罗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颂吉语:“令节佳辰 , 福庆惟新,曼和万载,寿保千春 。另一枚则用金箔刻了复杂的边饰 , 并饰以红绿罗的花叶,中心是一儿童在竹林下戏犬 。


当时,还流行着一种用双丝绢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 或称幡胜、春胜,在立春那天,作为节日礼物,或簪于头上,或挂在柳枝上 , 亦或贴于屏风 。李商隐在《骄儿诗》中写:“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 。”意为骄儿衮师请父亲在剪彩制成的春幡上写“宜春”二字 。因为立春之日为春天的首日,象征万物复苏欣欣向荣 , 所以唐宋时期,人日剪彩这一民俗活动渐渐集中到立春这天 , 人们剪制各种幡胜、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为节日礼物 。皇帝在这一天也接见群臣,并分别赐以金银幡胜或者罗幡胜 。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萨蛮”中写道:“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有一种鸟 , 因头项长有金黄色大羽冠很像插着一枝幡胜,而被命名为戴胜鸟 , 韦应物《听莺曲》中“伯劳飞过声局促,戴胜下时桑田绿”,胜成为春归大地的象征 。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载:“元旦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四十九幡,围一大幡,或以家长年龄载之,或贴于门媚 。


在宋代,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 许多工艺美术应运而生 , 并出现了专业剪纸艺术家 。周密《志雅堂杂钞》载:当时京城沛梁“向旧天都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 , 随所欲而成 。又中瓦有余敬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 。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 。更精于二人 , 于是独擅一时之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