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辞官后怎么样了,李白辞官后的生活

【李白辞官后怎么样了,李白辞官后的生活】李白二十五岁仗剑离开蜀国,南穷苍梧,东涉溟海,最后“西入秦海,一观国风” 。这应算是他的第一次漫游 。当他四十二岁入长安做官,看到“国风”并非他想象的那样,深感失望,四十四岁时便上书请辞 , 离开了长安,回到东鲁故地,开始了他历时11年的第二次漫游 。如果说李白第一次漫游是胸怀壮志,对前途充满憧憬 , 那么他的第二次漫游 , 因报国理想的破灭,却是满怀失意和苦闷 。他曾在《怀仙歌》中说:“一鹤东飞过沧海 , 放心散漫知何在?”说明他那时对前途同样感到彷徨,不知心归何处?
寄情山水,心溶自然
李白爱游名山大川 , 常在山水间流连忘返 。他曾诗云:“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 。”当他怀着失意和苦闷离开长安时,漫游散心,寄情山水 , 便是他自我排解的方式之一 。
不过,不论顺境、逆境,除了在山水间寻求精神寄托,李白都会把自己的身心融入自然之中,尽情享受自然之美 。他漫游庐江时,在《江上望皖公山》一诗中说:“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 , 欲往心莫遂 。”他漫游金陵后,上嵩山,登庐山,成了盘桓山间的常客 。他在《日夕山中忽然有怀》中说:“久卧青山云,遂为青山客 。山深云更好,赏弄终日夕 。月衔楼间峰,泉漱阶下石 。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惜 。”
对李白而言,山水若友,他愿以情相寄,以心相诉 。他在《清溪行》中说:“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 , 见底何如此?”而他游敬亭山时,更是把敬亭山视为知己,在思想上与之融为一体,进入了一种无欲无求、无忧无虑的澄明纯净的精神状态 。他在《独坐敬亭山》写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 只有敬亭山 。”

李白辞官后怎么样了,李白辞官后的生活

文章插图
道家崇尚自然、回归自然 。崇尚道家的李白显然并非单纯游山玩水,而是希望与自然合一,以求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这样看来 , 他几乎每年都离家远游,乐此不疲地徜徉于山水间,可能也是他的另一种自我修行方式吧 。
纵情世间,心恋红尘
李白在第二次漫游期间,除了迷恋山水,渴望回归自然,也心恋红尘,重情重义 , 甚至纵情声色 , 放浪形骸 。
重友情 , 对朋友情真意切,常以诗抒情
离开长安后,李白在洛阳与杜甫相识,常以书信往来 , 结下了深厚友情 。他在《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说:“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而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则写道:“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
747年,李白在漫游过程中接连听到友人噩耗 , 先是贺知章去世 , 后是李邕、裴敦复被杖杀,“酒中八仙”之一的李适之也被逼自尽 。他前往吊唁贺知章时,留诗《对酒忆贺监二首》 , 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怀念之情,他在诗中说:“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而对李邕、裴敦复、李适之的不幸离世,他深感悲愤,写诗揭露了佞臣当道、毁谤迫害贤能的社会现实 。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说:“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与君论心握君手 , 荣辱于余亦何有?孔圣犹闻伤凤鳞,董龙更是何鸡狗?”最后,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沉痛哀悼:“君不见李北海 , 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 , 土坟三尺蒿棘居!”
李白辞官后怎么样了,李白辞官后的生活

文章插图
对籍籍无名的普通朋友,李白也是真情相待 。754年,他从秋浦到泾县漫游,认识了一位叫汪伦的普通村民,两人也结下了深厚情谊 。因而与汪伦分别时,他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重亲情,子女是他永远的牵挂
李白有一子叫伯禽,一女叫平阳 。他辞官后回东鲁居住 , 却常离家在外漫游,可谓“归来无产业,生事如飘蓬” 。常在外“飘”的他非常怀念自己的子女 。有一次,他拜托一位叫萧三十一的友人回鲁中探望儿子,他在《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中说:“我家寄在沙丘傍,三年不归空断肠 。君行既识伯禽子,应驾小车骑白羊 。”漫游金陵时,他非常想念自己的子女,在《寄东鲁二稚子》一诗中说:“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 , 因之汶阳川 。”看来李白也如天下所有父母一样,无论在哪里,子女都永远是心中的牵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