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古论今从善如流

【说古论今从善如流】从善如流
2022-12-06大众日报 12版

说古论今从善如流

文章插图
今年初,稷下学宫遗址被基本认定,相关考古工作还在进一步进行中 。学者们评价,稷下学宫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后世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 。例如 , 稷下学宫“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之风尚,稷下先生“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之胆魄,当政者从善如流之见识与雅量,一直为后世所称赏和效仿 。
北宋司马光写过一篇《稷下赋》,文中如此描述:“齐王乐五帝之遐风,嘉三王之茂烈 , 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于是筑巨馆,临康衢,盛处士之游 , 壮学者之居 。美矣哉!”这段话简要介绍稷下学宫创建的缘起,描绘诸子争相趋附的热闹场景,也盛赞了百家争鸣涌现出的丰硕成果 。司马光情不自禁地发出“美矣哉”的赞叹,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共鸣,表达的应当是他作为一名政治家、史学家对稷下学宫的深刻理解和体悟 。
根据史料记载,在战国时期的齐国,稷下学宫由齐桓公田午于公元前374年创办,因其位于临淄稷门之下而得名 。关于设立稷下学宫的原因,山东理工大学教授于孔宝分析:“田氏代齐后,更加注重延揽人才,一方面是树立田齐统治者尊贤重士的形象;另一方面 , 更重要的是企图利用士人的喉舌,鼓吹其取代姜齐统治的合法性,并为其争雄于诸侯、统一天下制造舆论 。”应该说,这一举措包含田齐博取雅爱人才学术、英明能纳谏、励精图治美名的意图,但是,此举也并非“徒慕养贤之名,而未睹用贤之实” 。田齐政权通过稷下学宫“招致贤人而尊之”,广泛听取吸收八方人才的“奇策异智”,给他们充分空间“作书刺世”,让他们能以任何形式批评匡正国君及官吏的过失、行政的弊端,从而又为齐国带来一段富强鼎盛的中兴时光 。
齐桓公田午的这一做法,是有渊源的 。于孔宝说:“他继承的是齐国尊贤重士的传统,效仿的是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姜小白设‘啧室之议’的养士方法 。”显然 , 田午希望重振齐国国威 , 欲效法姜小白而再图霸业,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广开言路、广纳谏言 。在齐桓公姜小白时代 , 齐国国力不断增强,得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的辅佐之功首屈一指 。管仲为齐桓公推荐的治国之策之一,就是设立“啧室之议”,正是为了广开言路、广纳谏言 。
据《管子·桓公问》篇记载,齐桓公问管仲:“吾念有而勿失,得而勿忘,为之有道乎?”管仲回答:“勿创勿作,时至而随 。毋以私好恶害公正 , 察民所恶,以自为戒 。”从这个问答看,齐桓公希望自己能够常有天下而不失 , 常得天下而不亡,管子给出的建议是,想实现这样的目标 , 就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损害公正原则,而且一定要调查了解百姓厌恶和反对的事情,以便自身为戒 。具体怎么做呢?管仲举例:“黄帝立明台之议者 , 上观于贤也;尧有衢室之问者 , 下听于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谏鼓于朝,而备讯唉;汤有总街之庭 , 以观人诽也;武王有灵台之复,而贤者进也 。此古圣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者也 。”管仲的意思很明确 , 希望齐桓公也能设立这样一个机构,可以“上观于贤”“下听于人”“以观人诽”,以达到“贤者进”“主不蔽”的目的 。这个机构就叫“啧室之议” 。
这个“啧室之议”怎样运行呢?管仲进一步解释:“法简而易行,刑审而不犯,事约而易从,求寡而易足 。人有非上之所过,谓之正士,内于啧室之议 。有司执事者咸以厥事奉职,而不忘为 。此啧室之事也 , 请以东郭牙为之 。”在这里,管仲不仅条理清晰地阐述了“啧室之议”的职责,而且连负责此项工作的人选都一并向齐桓公推荐 。他推荐东郭牙的理由是什么呢?管仲认为:“此人能以正事争于君前者也 。”
就这些记载来分析,于孔宝认为,“啧室之议”的主要作用是议论时政,为政府及君主提供咨询服务 。这实际上成为后来稷下先生“不治而议论”“以干世主”之滥觞 。至于设立“啧室之议”和稷下学宫的成效,我们翻翻史书就会发现,通过实施广开言路、广听谏言的开明政策,齐桓公姜小白时期的齐国“四方之士,相携而并至矣”,齐桓公田午及其继承者齐威王、齐宣王时期 , 则是“显贤进士 , 国家富强,威行敌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