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子女过度控制、过度冷漠 , 会使部分子女产生应激行为 , 拒绝进食便成为子女反抗父母控制或者证明自身存在的一种方式 。 患者自以为可以借此回避家庭矛盾 , 或吸引长辈关注从而维护家庭稳定 。
长此以往 , 当人们一次次地从过度的饮食控制中获得掌握自我的快感时 , 进食障碍的深渊也将不期而至 。 」
——《三联生活周刊》
暴食、厌食、催吐……进食障碍患者“好好吃饭”有多难?
除此之外 , 更显著的因素 , 则是社会普遍的审美风气 。
我们儿时对美的建立 , 大多通过电视媒体 。 薄如纸片一般的超模如同美的极致体现 , 完美的身材出现在T台、影视剧、时尚大片里 , 仿佛在告诉我们 , 只有瘦才等于美 , 只有瘦才算作高级 。
而胖 , 是丑的 , 是罪恶的 。
许多女孩在青春期迎来身材焦虑 , 电视上女性的曼妙身材和发育期发胖的自己形成鲜明对比 , 身边无论家人、朋友 , 甚至不相识的路人 , 都可以对你的身材指指点点 。
“少吃点 , 女孩瘦点好看” , 成长过程中 , 这样的规训如影随形 。
所以 , 不少女孩在十几岁就有过节食经验 , 高考后的夏天 , 更是减肥大变活人的高峰期 。
如今的瘦身文化变本加厉 , 随着媒介跃至移动端 , 审美的规训也越来越下沉 , 越来越年轻化 。
新一代美的象征从超模变成偶像 , 不变的是依旧苛刻的身材标准 。
女孩的身材焦虑被大大提前 , 节食、催吐的女孩 , 年纪越来越小 。
关于过度减肥的道德边界正在模糊 。
演员用来要求自己的减肥法在网上疯转 , 即使冒着生命危险 , 也有大把人愿意尝试 。
厌食和暴食成为新的互联网景观 。
这厢“电子小猪”博主靠暴食获取大量关注 , 人们献出流量 , 围观屏幕那端的生命进行自我虐待表演;
那厢“维持生命体征餐”爆火 , 靠一杯奶茶和两颗鸡蛋度过一天的人生 , 成为减肥人士新的精神寄托 。
很多人都忘了 , 神经性厌食症的致死率是精神疾病里最高的一种 , 这场以身材和食物为素材的表演 , 是用生命做赌注的 。
而那些效仿着走向过度减肥的人们 , 就站在深渊面前 。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 , 我们为何深陷「自我-身材-食物」的虐恋三角?
我们和身体之间 , 真的只有征服与被征服的对抗关系吗?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
近几年国外关于身体积极vs.身体中立的讨论 , 或许可以给我们启发 。
上世纪60年代末期 , 在“以瘦为美”的主流观点之下 , 肥胖往往被视作是懒惰、不够自律的表现 。
为了抗议社会对肥胖身材的歧视 , 第一波身体自爱运动在美国兴起 。
1996年 , 两位美国人Connie Sobczak和Deb Burgard建立的同名机构提出了“身体积极”(Body Positivity)的概念 , 即积极地认知自己的身体 , 接纳并喜爱它 , 不被社会的审美规训所绑架 。
换成我们更为熟悉的话语就是:“所有的身材都是美丽的”“你本来就很美” 。
伴随着女性运动的兴起 , 身体积极运动一度得到很高的参与度 , 就连以魔鬼身材为卖点的内衣品牌 , 也不得不推出不同身型的广告大片 , 邀请大码模特走上秀场 。
【北大六院精神科,住满减肥过度的女孩】
这本意是好的 , 但改变自我认知并非易事 , 并非所有人都能因为一句口号就积极地看待自己 。
很快 , 女性自爱的概念便为消费主义所用 , 无数品牌打着这样的旗号继续兜售理想化的女性模版——无论高矮胖瘦 , 我都是自信自爱闪闪发光的人 。
这对女性来说 , 同样是一套高标准的规训 。
作家Stephanie Yeboah在《卫报》中表示:“身体自爱已经变成一个流行语 , 并将当初创造它的那群人排除在外 。 现在如果你想做到身体自爱 , 你可以胖但不能太胖 , 尺码最好在16以下 , 不然就要是白人面孔或长得非常漂亮” 。
推荐阅读
- 小S曝姐姐精神状态不好,有时候拿孩子发脾气,具俊晔以回韩国
- 富豪默多克第五次大婚!穿高定西服精神又帅气,邓文迪小女儿缺席
- 李坤城妹妹向台媒曝料,28岁林靖恩患上精神病,疯疯癫癫四处流浪
- 他曾是著名主持,富婆包养10年后精神失常,60岁看破红尘出家修佛
- 狄莺称孙安佐在泰国被下蛊,已送往精神病院,孙鹏无奈救儿子
- 孙安佐被送入精神病院,狄莺称儿子在泰国被人下蛊导致精神错乱
- 网友偶遇黄多多,穿西北大学卫衣青春洋溢,18岁花季少女漂亮惊
- 夏季男发别乱剪,周边铲短更时尚,清凉还精神
- 年轻貌美北大空姐“小三”上位,地产高管家暴出轨血溅京城
- 那些正慢慢毁掉您皮肤的护肤谣言,北大:乱用真的会毁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