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中心( 三 )


2、宫廷食礼(朝廷贡品,豌豆黄、御膳等);
3、民族性礼食(各民族风味名点名菜);
4、地域性礼食(区域食礼,德州扒鸡、北京烤鸭);
5、名人礼食(东坡肉);
6、食物礼食(龙井虾仁、樟茶鸭、桃花泛);
7、节气和节日礼食(非遗);
8、民间祭天食品;丰富多样!
食礼:1)先秦“礼食”;提出:“衣食既足,礼让以兴”等理论 。2)儒家礼食(六礼);迎送之礼、交接之礼、进食之礼、卒食之礼、侍酒之礼、其他循礼 。3、传统食礼:分餐与合食、礼仪与请柬、座次礼仪、进食礼仪;4、近代食礼;丰富多彩!

《寒食》中心

文章插图
六、文化遗产:1),2006年05月20日二十四节气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文化遗产,使中国人民非常自豪的文化,也是非常值得弘扬的文化 。
1、中国古代根据气候对一年进行的节令划分 。即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
2、中华民族具有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究其原因就是中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传承脉络;很重要一点就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就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比如;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24节气! 立春(立春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也是是春季的第一个 。立春,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的谚语之说 。虽然立春了,向着暖和的方向发展;但是,还是比较好冷的;还有七九、八九,九九 。直到春分播种季节时,才开始有真正的暖阳之意 。
《寒食》中心

文章插图
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追根溯源(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千年乃至上万年的漫长具体实践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早在古代公元前的汉代和春秋战国、乃至夏商周、尧舜禹对历法和节气都有一定范围的记述 。《山海经》 《易经》《黄帝内经》……这些上古奇书……研究的新进展,历史遗址出土文物的新发现,将给我们研究二十四节气带来新天地,我们会不断挖掘出天文节气的新成果 。
《寒食》中心

文章插图
《寒食》中心

文章插图
(朱长云书法:“平衡膳食”)
七、膳食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四季饮食四季养生!”四季养生,首先从饮食做起,“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
“五谷为养”是指黍、秫、菽、麦,稻等谷物和豆类作为养育人体之主食 。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是以碳水化合物作为热能的主要来源,而人类的生长发育的自身修补则主要依靠蛋白质 。“五果为助”系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坚果,有助养身和健身之功 。水果宫含维生素、纤维素、糖类和有机酸等物质,还能帮助消化 。故五果是平衡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食品 。“五畜为益”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能增补五谷主食营养之不足 。一个益字,说明了其补养作用,而不能成为主要成分 。“五菜为充”则指葵、韭、薤、藿、葱等蔬菜 。各种蔬菜均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有增食欲、充饥腹、助消化、补营养、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肠癌等作用,故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益 。
我国先祖们,开辟了“药食同源、药膳同功”的系统养生理论; 中国人从与自然界斗争和科学实践中以及自身的修行时实践中,认识和理解并总结到许多食物具有药性 。早在3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就有《周礼&S226;天官篇》记载,我国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系,医事制度中已设有负责饮食营养管理的专职人员 。当时医生分为四类,即“食医”;“疾医”(内科医生),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外科医生),则“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和兽医 。周代医疗体系以“食医”为先,“食医”的任务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 。即调和食味,确定四时饮食,预防疾病 。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早的“营养医学”的实践 。中国历代名医通过实践,对膳食重要性有许多科学论述:如战国扁鹊说:“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 。”清代黄宫绣指出:“食物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脏腑有益,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 。”唐代孙思邈指出:“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疗者,不足以全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 。“为医者,当晓病源,如其所犯,以食治之 。食之不愈,然后命药 。” 中华民族传统营养学的哲学内涵:“天人合一、身土不二”的生态观;“调理阴阳、阴平阳秘”的健康观;“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食疗观;“审因施食、辨证用膳”的平衡膳食观 。同时,始终以“和”为贵;奉行:“因人而异”和“模糊科学”的理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