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4年2.2亿人次,人口流动更自由

编者按:2023年,全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出现“井喷”态势,不仅上亿人次的跨省求医、购药、报销不再需要跑腿和垫资,更促进了我国劳动力顺畅流动,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近日,第一财经在北京、上海、四川、安徽等省份,聚焦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的实施情况,深入采访病患、医疗机构、政府部门,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 , 旨在全面了解该制度在执行中的成效与挑战 。希望通过这次调查 , 为政策制定者、医疗机构以及广大患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共同推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
每一笔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数据的背后,都是一个就医问药的故事 。自2020年5月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管理子系统上线以来,累计已有2.19亿人次完成了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 李志就是其中的一位 。
这位52岁来自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的城乡居民参保人,长期在北京务工,2023年8月~12月先后在北京某航天医院住院治疗4次 , 均在出院时直接结算了医疗费用,涉及住院费用总额38.96万元,医保基金支付总额32.31万元 。
对于外出务工人员来说,垫付30多万元医药费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有效减少了外出务工人员就医垫资负担 , 有利于他们在异乡安心工作生活,促进了劳动力、人才跨地区顺畅流动 。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这是自2016年以来,异地就医结算连续第九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中 。
2月29日,国家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章轲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调研时指出,我国的医保政策不仅提供了便利的本地服务,而且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和全国人口流动创造了条件 。
国家医保局在2月发布的在医疗保障服务领域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通知中也提出,着力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保障服务,推动异地事项跨域办,优化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等服务,持续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 , 并将“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病种扩围”列入2024年度医保“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 。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促进人口流动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是指参保人在看病就医之后 , 直接在就医地结算相关费用中医保应负担的部分 , 患者仅需缴纳个人负担的部分,可以解决参保人费用报销中往返路途远、手工报销时间周期长手续办理复杂、自行垫付资金压力大等痛点问题 。
国家医保局在对第一财经相关问题的回复中称,初步分析,2023年底全国异地就医有效备案2546.0万人次,从险种来看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各占一半左右;从年龄分布看18~60岁劳动力备案人数最多,占比超过60%,我国基本建立适应人口流动的跨省异地就医管理服务支撑体系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琬对第一财经表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从劳动力要素市场来看 , 提高了流动人口就医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增进了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感,有利于劳动力流动;从医保制度体系而言,推进了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建立,有助于医保制度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形成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医保制度体系 。
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16年起 , 我国通过试点引路 , 渐次实现了全国住院费用、普通门诊费用和高血压、糖尿病等5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统筹地区全覆盖,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也基本实现县域可及 。
王琬认为,我国基本医保制度从建立之初就确立了“属地管理”原则,以县(市)为单位统筹,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与迁移带来了异地就医需求的不断增长,给传统的属地化医保关系带来挑战 。医保异地直接结算机制打破了统筹地区之间的孤立状态,医保基金开始跨区域流动,结算方式的改变将倒逼医保政策逐步统一,进而促进政府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
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积极推动提高医保基金的统筹层次 。目前各地已经基本做实了市地级统筹 , 京津沪渝和海南、福建、宁夏等省份已推进了省级统筹 , 但医保基金仍然分割在数百个统筹地区之中 。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上述负责人表示,劳动力是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的关键一环 。健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提升服务效果,有助于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 促进劳动力、人才跨地区顺畅流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