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有多少年历史( 六 )


张循墓志
张循(1046~1096),字达道 , 宋通议大夫张从谏之孙,莱阳人 。张循少年好学,文采卓异 。宋元佑初年(1086)张循参加礼部进士考试未第 , 此后潜心学问,乐善好施,学识盛德名闻乡里 。墓志铭对张循的评价是“少有令名,天资孝友,文章粹美,落笔惊人 , 德性刚明,心地夷旷,货资不有,均及六亲,重信义如泰山,视富贵如浮云,当时名卿巨儒辄有承问 。”其四子六孙皆读书,长子张去伪成进士,其他三子张去非、张去病、张威也参加了礼部进士考试 。撰写张循墓志的是莱阳县令徐常,在莱阳时和张循为忘年之交,《宋史》载徐常和苏轼兄弟交游最久,后担任宁海州军事 。
同治十三年(1874),莱阳城北门外真武庙北(今莱阳一中西南角)的张忭墓群中一古慕圮坏 , 张循墓志出土 。其后裔将墓志拓印后,随即将慕志重置古墓中掩埋,并在古墓上树碑为记 。张循新碑上对张循略作介绍,《登州志》曾采录其墓志文字 。1935年国民政府编修《莱阳县志》时将张循墓志全文采录 , 并对其出土过程作了说明 。张氏家乘也记载了张循墓志的全文,随后拓片丢失 。文化大革命期间,张忭墓群被毁,张循墓志重新面世,现收藏在莱西市博物馆 。
西路格庄宋墓
西路格庄古墓位于县城南30公里的姜疃镇西路格庄村东,玉带河西畔 。过去,古墓占地约1亩,周砌石条,封土高数米 , 松柏掩映,荆棘丛生 , 当地人称“司马坟” 。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挖土,墓冢渐渐缩小 。1978年墓葬被挖开,墓室3米见方,尖顶,青砖砌成,内壁有黄泥石灰混合护皮 , 自上而下全是壁画,上半部绘云雷变化图 , 颇有虚幻神秘之感,下半部有三层人物画,上面是仪仗队,中间是平民生活的场设 , 下面换毁已经看不渣楚 。整个画面全用单线平涂面法,构图虽然粗稳 , 但是人物面貌姿态富有神来,相相如生,线条流畅,色彩和谐,具有一定的表现为,墓内出土遗物只有1只陶质绿釉四管查,专家风壁查的风格、人物的服饰特点受出上的文物判断这是一座宋代古墓,可惜慕葬主人无文字资料可供研究 。
关于莱阳有名的古墓,民国《芙阳县志》古迹篇有专门记载,“宋开国男张休嘉在县北门外半里,此古墓之较著者 。他若蒿埽头村东青、史家城(在泉水头村南)村北均有古家,土人呼为将军家、又南禄格庄村西有司马坟,下鲍村东南有将军坟,河前村有院子坟 。官格庄西有石人沟,嘉作圆井式傍有翁仲亦残毁,天桥屯有将军项,相传俱系名人冢墓,惟年代已远,姓氏不可考耳 。"来阳古家大祝如此,虽历经变故多不可考,但是当地都有相关传说,值得重视 。
宋代趣果寺碑
在民国《莱阳县志》中有一篇(大宋莱州莱阳县趣果寺新修大圣殿记》的碑文 , 碑文详细地记载了宋代庆历五年(1045)越果寺和尚方教带领弟子化缘集资30万钱请来檀木大佛,并建造大圣段的过程 , 弹的用面是捐资信众的名录,罗列乡党人物500余名,包括菜阳周地县的信众,是一份研究宋代莱阳历史的重要资料 。起果寺在县坡以南40公里外的陷牛山《今贤友村) 。和尚方教,俗姓吴,整东东牟人,12岁到莱阳出家,成人后为趣果寺主持 。
民国志称:该碑发现于咸丰初年,出土于城北关外的真武庙之西的在田浅土中 , 衣人弃揶田畔,被学士吉邵臣、张韵二人发现 , 经精洗辨析,发现是一座宋碑 。志书称“素慨邑志明以前略甚,弹中所提先达,皆志书所未载者 。”这主要是因为金元两朝战争后劫 , 莱阳文字资料尽被兵火,数百年以后,能够在古碑上看见这么多古代人士的资料,实属难得 。二人将该碑移到了真武庙里(北城门外),并抄录碑文准备补充进县志里,光绪年间碑文被载入《登州府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战乱时该碑又被人埋入土中 。
这座趣果寺新修大圣殿碑为我们提供了四方面的情况:一是北宋初年莱阳佛教的情况 , 碑中称“百民五僧不为诬矣,方今之盛颇近萧梁”;二是提供了一些莱阳当时的乡村区划情况,如:坊内、莱凤乡、开元乡、永福乡、礼泉乡等10余个乡 , 另外还有今海阳、即墨、掖县等县的一些乡名;三是记载了数位进士、乡贡的人名,如乡贡张从谏、进士郝兹、郝朴、徐进、宫枢等 , 说明当时的莱阳已经是文化比较发达的富庶之乡;四是从记录的大量信众姓名上可以看出莱阳当时人口中姓氏的构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