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有多少年历史( 五 )


刘操与刘海寺
刘海寺故址在今吕格庄镇刘海寺村旁,嵯峨山之西北,是金元时期道教信徒为纪念第四代祖师刘操所建的道观,是一座几近千年的大寺院 。
刘操,原名刘玄英,字成宗,燕山人,天资不凡,十六岁就中进士 。他一度曾担任过大燕国国君刘守光的丞相,当时的大燕国为后梁的国中国,岌岌可危,存世时间很短 , 因此刘操担任丞相后不久即抛弃富贵弃家入道 。刘操南下进入中原后 , 成为北宋的道教祖师,自号海蟾道人,也称海蟾子 , 是道教北五祖之一 。后世所讲的刘海戏金蟾,就是他的故事 。
在刘海寺前的长山南半坡上有一个山洞,志书上记作白云洞,周围居民叫它神仙洞 。洞内空阔如屋,左右各有一门 。从前 , 洞里面有石桌、石凳之类,传说是海蟾道人修仙的遗物,洞前曾有庙宇和碑碣 , 1949年以前碑上的文字就已经剥蚀,漫漶难辨 。当地民间有许多关于刘海寺和白云洞的传说,都很神奇 。明代莱阳进士张凫曾有一首《游流海寺》诗:“共言寻古寺,驱马历岩粼 。移石坐崖曲 , 别酌洗清沦 。泉窟长菖蒲,芳香散九宾 。一杯啜九节 , 金光渐玉津 。毕景探幽胜,冥心出幻尘 。倘逢九疑仙,玉舄凌千春 。”据说1949年以前刘海寺还存在,如今此庙宇遗迹全无,地方志也无详细记载,因此建寺的具体年代和庙宇的格局已经无可查稽了 。

莱阳有多少年历史

文章插图
刘海戏金塘图


宋代油篓坟
唐宋之间的五代(907~960),中国北方陷入长期的分裂和战乱,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其中后唐、后晋、后汉三朝统治者都是西北的沙陀人 。
受北方民族的影响 , 莱阳在五代、宋、金、元四朝的很多墓葬是“油篓坟” 。专家认为这种坟墓是仿照蒙古包的样子建造的,元人墓居多 。在1958年整地平坟时 , 全县挖出了很多的油篓坟,在城区一带的田野上 , 就发现有10余座“油篓坟” 。老百姓不知道这是什么时间的坟子,只是因为它形状特殊 , 像油篓的样子,上面用砖发楦形成圆顶,就叫它“油篓坟” 。据说,里面一般没有什么贵重的随葬品,但是也有好的油篓坟里面发现有壁画和俑人等 。
据史料记载,这种坟子也被叫作“幽里坟”,流行于辽、宋、金、元时期 。因为当时实行丁口税,社会混乱,赋税沉重,老百姓便千方百计隐瞒户口实数,因此出现靠老人寻死和青壮出家以减少家口的风气 。心存孝敬的人家 , 开始在家中垒“夹墙”(空心假墙)安置老人,后来官府追查,就开始建造“幽里坟”藏匿老人 。因此这种坟墓,往往前有门 , 后有窗,墓内有砖砌的桌、椅、炕面等生活设施 。每隔三五天就假借哀悼之名给老人送饭,直到老人去世 。这种说法在莱阳民间多有流传 。
庄子宋墓
1970年,在“农业学大寨”改土整地时,莱阳城北庄子村村民在村西北面挖掘出一座宋代古墓 。墓的上端是一个八角形尖顶石盖件,有简洁的八卦纹饰 。墓体上下皆圆 , 是标准的“油篓坟”造型,全部用做工精细的红色磨石砌成 。墓里有月牙形石台一座,也叫月牙炕,是“油篓坟”里常见的设置 。石台上有石棺3口 , 为大理石构造,形状类似木箱,棺内各有堆在一起的骨殖一具 。奇特的是在石台下有两尊30余厘米高的砖雕人俑,冠饰呈卷起状,为辽国人模样,双手被反绑着,低首跪俯在墓主人跟前,刻工精细 , 栩栩如生,村中人多年珍爱之未予毁坏 。更为难得的是在墓室南边有墓志铭及篆盖一套,也保存完好,墓志铭竟然为寇准所撰 。篆盖为大篆字,墓志铭为楷书,内容大致为:墓主人某某将军征辽,英勇善战不幸阵亡;其妻子为李某 。可惜当时人们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墓志铭及其他文物而今皆不知下落 。
张忭墓碑
张忭,字悦道,宋景佑年间(1034~1038)进士 。1966年以前,在亭山南(今莱阳一中西南角)有张忭大墓 , 墓碑高约2米,材质是就地取材的红色亭山石,碑的阳面镌刻“宋处士张忭之墓”七个楷体字,有边款曰“寇准点穴,杨业刺土”,在莱阳这是稀见的宋代古物 。该墓碑周围还有不少墓葬,有张暐(张从谏长子,元佑进士登仕郎,龙图阁直学士)、张循、张去伪、张扑、张通(张忭之孙,元佑进士)的,乃张氏一族之墓地 。张忭碑是当代人仅见的宋代莱阳文物,可惜毁于文革 。康熙《莱阳县志》世贤志记载:“张忭 , 字悦道,仁宗时进士,博学工文,性简直,寡交,独与范仲淹契孚 , 熙宁新法行,志富贵者群然附和常平之籴 , 公独与吕惠卿梗,曰:行藏命也 , 安能托权要干进为乎,吕卒不能难 。累官中散大夫、开国男,食邑三百户 , 赐紫金鱼袋(官员印囊) 。孙通登元佑进士 。”张忭是莱阳古代有名的先贤,名列先贤祠内 。民国名士王遁园在编撰的《莱阳舆地韵言》中将其列为莱阳的历史名人,称赞道:“宋张悦道,简直成性 , 善范仲淹,恶吕惠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