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有多少年历史( 三 )


主庙南有巨石天堑,有一座石拱长桥相连,桥前有钟亭、恭山圣母庙、千手菩萨庙和大山门等庙堂建筑20余间 , 山前有通士庵、关帝庙和戏楼等其他辅助建筑 。沿坡上下有数百级石阶 , 陡峭难登,蜿蜓在巨石、绝壁和庙宇间 。沿阶依次有石坊、族杆、石狮、壁画、塑像、碑刻、石亭、铁钟、铁香炉、古银杏树等,一步一景,渐至凌云处,堪称佳境 。
金元以后,全真教盛行于胶东 。民国《莱阳县志》记载:“元至元间重修(介射庙),明知县张惟、邑人于大木、宋迪,消刘宗络、龙寿长又先后修 。民国二十年废 。”明宋继澄《望石山庙歌》云:“望石山头措危步,岿然一庙如空注 。山形如物蹲且探 , 戴庙无余不容足 。下临极壑即凭虚,上驻飞云有独树 。风不可吹火不焚,独立崭峰无恐怖 。”可见在明时望石庙已经是莱阳名胜 。明清两代 , 民间传说竟把仆射和麻姑的故事演化成宰相褚遂良(唐代)从丘处机(元代)学仙 , 丘祖携其飞临莱阳城北关街,听见卖包子的吆喝声,食欲难忍,被真人从云端丢弃于莱阳的神话故事了 。虽然民间传说荒诞不经,但是望石庙却越来越有名,越来越神奇,并且名播江南 。清末的《登州志》称望石山上有泰山行宫,乃是 顺治三年(1646)创建于山上的一座天后娘娘庙 。此后人们又在山前增建了戏楼等建筑,与主庙南北相对,形成了完整的望石庙建筑群 。
数百年来每年阴历四月初八,望石山下都举行盛大的庙会 。商贩云集,人流涌潮,车马熙攘,鼓乐喧阗,据说辽东和江南的客商都前来赴会 。人们购物、看戏、观景,望石游春成了莱阳盛行的一大民俗 。清代张瑞征在其八景诗《望石游春》里写道:“谁移鳌背出云间 , 怪石嶙峋草色斑 。仆射祠前春欲到 , 居人都上望石山 。”在众多歌咏望石庙的诗篇里,这首诗写景叙事特别传神 。另外莱阳人也把望石庙这一景叫“望石有春”,因为在望石庙南的石崖下是一块开阊平坦之地,这里向阳、避风又湿润,在严冬暴雪里依然野草青青 , 山花点点,春意盎然,这也更增加了望石庙的神奇 。
古代,贯通胶东东西的官道就在望石山下,此山是东海地区的重要地标,行旅商客途经此地 , 无不抬头仰望,大概望石之名由此而来 。望石庙山石之奇特,建筑之华美,曾与渤海之滨的蓬莱阁媲美 。可惜的是,文革中不仅望石庙建筑群被毁坏,连庙下高耸的蛤蟆石也一并被炸为石材,胜景不再 。

莱阳有多少年历史

文章插图
望石春朝图
谭长墓
在莱西市谭家院村西北有一座唐朝古墓,碑为横式,碑高2尺余,宽4尺,竖排8行16字,字径2寸,题曰:“大唐故广州都督府司马谭公茔前之碑” 。科举制度形成于隋唐 , 谭长是莱阳历史上最早参加了国家科举考试的人,也是唐代唯一记载下来的有科名者 。康熙《莱阳县志》记载:“谭长开元天宝间乡贡进士,官广州都督府司马,相传为人风雅,居官廉慎 , 惜天不假年,未竟厥施,其子奉葬于故卢乡城西南五十里新安乡,今(民国时)墓在水沟头南院西村,子孙绵延,为邑之故家云 。”民国《莱阳县志》记载:“唐广州都督司马谭长墓,在县西南五十里,墓碑虽断,而文尚可辩 。”谭长故里虽然今在莱西,但是谭长为莱阳科举记载第一人,不可不知 。
唐邠王细人高氏墓志
2002年1月《洛阳大学学报》刊载了一篇偃师市商城博物馆馆员郭洪涛介绍《大唐邠王故细人渤海高氏墓志铭》的文章,并附有墓志铭的拓照 。墓志是1984年5月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首阳山的一件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文物,铭文中提及了唐代的昌阳县 。
邠王是武则天的孙子,名李守礼,其父为武则天的次子章怀太子李贤 。高氏名淑,字倍奴,是邠王李守礼的细人(爱妾),河北景县人 , 18岁嫁入王府 。唐开元廿三年(735),高氏36岁,从河南回河北省亲,途径山东,顺路到昌阳县看望姐姐,不幸染病身亡于昌阳县的公馆中 。墓志和篆盖镌刻精细 , 四周雕有华美的图案,铭文乃邠王李守礼亲手所书,字体工整妍丽 , 用笔劲爽,颇有隋唐风韵,足见高氏受宠至深 。铭文主要写了高氏的生平、妇德和儿子对她的思念 。铭文原文有“细人即姪娣之谓也 , 讳淑,字倍奴,渤海蓓人”、“年十八,开元五年七月二十七日归于我,自结缡朱?。?甫艳青春”、“姊丈莱州昌阳县丞王玄悦,细人以天伦至重,孝友情深,义虽爽于归宁,理或申于同气……觐伯姊于莱夷,别爱男干都辇”、“开(元)廿三年十一月七日终于昌阳县之公馆也,春秋三十有六 。海隅僻壤,山川几重,寝疾薨闻,临丧靡救”等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