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游戏账号灰色交易链:账号归属存争议,“恶意找回”者多在18到25岁( 二 )


文章插图
▲李女士的申诉记录 。受访者供图红星新闻采访人员询问李女士,是否考虑过采取报警等途径,李女士回应称,“我的金额太小了 , 就不到300块 , 说实话没想过报警,能找回来就找,找不回来就自认倒霉 。”
通过网络检索,红星新闻采访人员发现,国内法院在多年前就曾对找回出售账号的违法行为作出过判例 。据中国法院网文章,2019年12月 , 江苏省如东县人民法院对一起恶意找回游戏账号案件作出一审判决 , 裁定被告人左某构成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
02庞大的市场与“灰产”金先生的同事孟先生向红星新闻采访人员表示,根据其平台进行的市场调查,游戏账号交易主要目标用户年龄多为“18岁到25岁”,与此同时,进行“恶意找回”行为的“找回人员”也集中在这一年龄段内 。
在孟先生看来,随着游戏产业的发展,包括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在内,国内围绕游戏行业产生的服务市场还将继续扩大,“现实社会需要有开饭店的、跑出租车的……各种各样的角色,复制到虚拟世界也一样 。只要有消费者 , 就必然有服务者 。”
研究机构前瞻产业研究院于2023年12月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虚拟物品(游戏)交易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指出 , 截至2022年,中国虚拟物品(游戏)交易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90亿美元,这一数字到2027年有望提升至320亿美元 。另据国际研究机构Credence Research分析,中国虚拟物品(游戏)交易行业市场规模已占全球约25%的市场份额 。
伴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 围绕游戏服务的灰产链条也悄然滋生 。就在近日,B站12万粉丝的UP主“欣赏哥哥”刘某涉嫌诈骗一事,引发不少网友讨论 。在受害人陈述中,刘某曾以开展所谓“包增幅”“慢充”等业务的名目套取资金 。据知情人透露,刘某还和一些个体“号商”(游戏账号贩卖者)有所来往,进行账号交易的相关活动 。
作为游戏账号交易的重要场景之一,各类交易平台也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 。孟先生介绍,此前其团队曾前往甘肃省对某“圈号”诈骗团伙进行追责 。孟先生解释,所谓的“圈号”,是指通过非法手段骗取游戏账号,并依靠这些游戏账号牟利 。
就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前,孟先生刚刚收到甘肃省和政县人民法院作出的刑事判决书 。判决书显示,该“圈号”团伙共作案11起,涉及金额109181.79元 。因构成诈骗罪,该案年仅19周岁的主犯被判有期徒刑3年6个月 , 并处罚金5000元 。

起底游戏账号灰色交易链:账号归属存争议,“恶意找回”者多在18到25岁

文章插图
▲相关刑事判决书(部分) 。受访者供图红星新闻采访人员注意到 , 该判决书中写明,诈骗来的10万余元此前已被“圈号”团伙挥霍一空 。对于这个团伙,曾前往现场进行追责的金先生同样印象深刻,“不仅骗人家号,受害者去找他,他还把受害者手机拿走去撸网贷 。”
孟先生告诉红星新闻采访人员,实务当中 , 类似的情况并不鲜见,绝大多数涉案人员都很年轻,“主要是些辍学的年轻人,骗了钱之后还当作炫耀的资本,甚至有些极端的家庭,看孩子挣了钱 , 觉得是个来钱的方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03“暧昧”的账号归属除了灰黑产,在账号交易过程中,还有一个长期存在的法理问题不容忽视——游戏账号的所有权 。
孟先生向红星新闻采访人员表示,不少游戏账号交易平台制定相关合同时,都会将账号使用权作为约定的核心,以此规避对账号所有权问题的争议 。
对此,广东诺臣律师事务所律师刘雅滢解读道,现阶段,许多互联网企业都在用户协议中约定服务提供者拥有账号的所有权,用户仅具备使用权 。对这一问题 , 国内还没有明确的规定,由于用户协议属于格式条款,在法律实务中存在“可能被认定无效的风险” 。
作为大众生活中最常见的虚拟资产之一,游戏账号、社交账号等关联多方权利 。刘雅滢表示 , 这些账号都要经过实名认证并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与用户的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个人权利相关 , 还可能涉及用户的知识产权、其他财产性权益 , 受个人信息保护法及民法典相关规定的保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