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文化起源于哪里( 二 )


又《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许子,即许行 , 是一位与孟子同时代的著名思想家 。这句话是说,许先生是用锅甑做饭、用铁器耕田吗?
《红楼梦》第一○五回也有这样的记载:“闻得赦老与政老同房各爨的,理应遵旨查看贾赦的家资 。”同房各爨,指贾政与贾赦兄弟还住在同一个荣国府里,但是各自起火做饭,也是经济各自独立的一种说法 。

爨文化起源于哪里

文章插图
“爨”字的篆体
到了后来,“爨”字又衍生出一连串引申义来,但万变不离其宗,大都跟生火做饭有关系 。
如东汉王充《论衡·感虚》:“夫熯(hàn,音汉)一炬火,爨一镬(huò,音货)水,终日不能热也 。”这里的“爨”是烧煮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点一个火把,烧一大锅水,整天不会热 。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铜博山香炉赋》:“爨松柏之火,焚兰麝之芳 。”这里的“爨”指焚烧 。这句话是说焚烧松柏,以及兰和麝香等名贵香料 。
《墨子·备城门》:“二舍共一井爨 。”这里的“爨”指炉灶,是说两户人家共同使用一口井一个灶 。
爨文化起源于哪里

文章插图
烧火做饭
《礼记·檀弓上第三》:“曾子之丧,浴于爨室 。”这里的“爨”指灶房 。是说曾子家办丧事,是在厨房浴尸的 。
《诗经·小雅·楚茨》有“执爨踖踖(jí , 音鸡),为俎(zǔ,音祖)孔硕”的句子,“执爨”就是指烧火做饭的人 。这句话是说掌膳的厨师谨慎而又麻利,盛肉的铜器硕大无比 。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爨字还有三个假借义 。其一为古星名称,即今之水星,一名辰星 。《广雅·释天》:“辰星谓之爨星 。”不过,这一用法极少 。
其二为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剧目的名称 , 如《讲百花爨》《文房四宝爨》等 , 后来演变为戏目的一种专用名称:“五花爨弄” 。此戏目的形成,据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宋徽宗时,爨国人来朝,见其衣服、巾裹、举动皆可笑,使优人效之 , 以为戏焉 。”
爨文化起源于哪里

文章插图
“爨”字石刻
这个“爨弄”,有的文献也写作“爨戏”,就是“爨国人”的一种戏曲歌舞形式,后来人们嫌“爨”笔画太多不好写,便用了音近的“串”字来代替 。今天我们常说的“串戏”“客串”“反串”等词语 , 都是从这里来的 。清人翟灏《通俗编·戏》说:“《辍耕录》:‘国朝院本用五人般演,谓之五花爨弄 。’按:院本只般演而不唱,今学般演者 , 流俗谓之串戏,当是爨字 。”
其三,就是上文说的“爨国人”,即由爨姓一族而形成的一个“国”、一种独特的“爨文化” 。
那么,这个“爨人”又有什么来头呢?
“爨人”到底是什么人
爨,是中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姓氏 。爨氏始祖为谁,今已不可考 。可能与炊爨有关,或以炊爨为职业者 。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中有“可谓爨人?古主爨灶者殹”的句子 。是说何为“爨人”呢?就是指烧火做饭的人 。后以职业代替称谓,进而假借为姓氏用字 。
爨文化起源于哪里

文章插图
古代典籍
考之典籍,史书上有记载的爨姓第一人,当为战国时期魏国大将爨襄 。清代陆耀遹(yù,音同“玉”)《金石续编》也认为:“此爨氏之最先者 。”
关于爨襄,其事迹载于《战国策·魏策》 , 说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公叔痤(cuó,音同“搓”)为魏将,与韩、赵战于浍水北岸(即今天的山西翼城、曲沃、绛县一带),擒获了韩国大将乐祚 。魏王大悦,要以百万良田赏赐公叔痤 。公叔辞谢说:这是大将巴宁、爨襄二人的功劳 。于是魏王便赏巴宁、爨襄良田各十万 。
这位爨襄,清末民初史学家朱希祖先生认为,魏惠王“其时尚都安邑,则爨襄为安邑人 。”这个安邑,在今天的山西夏县 。
爨文化起源于哪里

文章插图
山西夏县旱梯田
山西夏县城东二公里处有一“全村”,传说即是由爨襄所封地而得名 。“全”当地人读cuàn,就是“爨”,因为当地人嫌这个字笔画繁多不好写,很多年来一直简写为“全”,并在1981年地名普查时,经上级批准,正式将“爨村”改名为“全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