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教授直言:“大多数本科生对学问没有热情”!背后是3点无奈

复旦教授直言:“大多数本科生对学问没有热情”!背后是3点无奈

刷到复旦大学王教授的一则视频 , 王教授在视频中说:“我几十年在大学任教 , 一批又一批的高材生 , 以高分考取的复旦大学 , 我总的感受是大多数复旦的本科生对学问没有热情 , 对追求真理没有渴望 , 不会在某一个学术上的问题废寝忘食 , 也不愿意为真理跟别人争得面红耳赤” 。 他还说:“不能怪他们 , 因为这跟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的培养和训练有关 , 所以大学生们把专业看成是未来职业之路的智力预演 , 这样大学就成为了高等职业培训场所” 。


1)
复旦教授直言:“大多数本科生对学问没有热情” , 背后是以下3点无奈 。
第一 , 对基础教育培养模式的无奈
现在的中小学生学习压力很大 , 从小学开始就每天刷题、打卡 。 到了中学 , 基本上每天都要学习到晚上11点 , 进入高中后很多学生是学到晚上12点 , 甚至凌晨一两点 。 这样一种以强化训练为主的高强度机械式学习模式 , 严重打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 许多本来很有灵气的小孩 , 对学问的热情消失殆尽 。
为什么基础教育阶段是这样的培养模式?因为人才选拔机制在那里 , 高考考不出成绩 , 再牛的人都上不了好大学 , 所以大家拼了命地刷题 。 选拔机制和评价机制不变 , 培养模式就永远不会变 , 很无奈啊 。
第二 , 对大学生丧失求知欲的无奈
大学生丧失求知欲 , 不仅跟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模式有关 , 也跟大学生求学期间热情被大量消耗有关 。 比如某个大学生 , 在中小学阶段都是班上的数学尖子生 , 其他学科的成绩也非常好 , 高考毫无悬念地考上了985大学 。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 , 他选择了数学专业 , 结果发现自己跟不上班上的学习节奏 , 学得非常辛苦 , 且丝毫没有成就感 , 于是渐渐没了求知欲 , 学习目标变成了“顺利混到毕业” 。
如果高校毕业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能得到科学的引导 , 如果我们的高校能在课程设计和学习模式上做一些有意思的创新 , 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大学生丧失求知欲了 。
第三 , 对现实社会的无奈
学知识是为了什么?在很多人眼中 , 学知识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学历文凭好看一点 , 以后在找工作的时候竞争力更大一些 。 虽然这样的目标比较功利 , 但不能讲大学生们的想法是错的 , 毕竟现在形势不是太好 , 年轻人的求职压力和工作压力均很大 , 大家功利一点 , 为自己未来的生活多考虑一点 , 是可以被理解的 。
但这种功利性的想法会侵蚀大学生们的求知热情 , 因为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是为了“追求真理” , 不是为了把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学术问题研究透 , 而是如何掌握更多的求职技能 , 大家走偏了 。
然而现实就是这样 , 普通人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研究真理 , 大家要先解决吃饭的问题 。
2)
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一直把大学当成“职业培训机构”来看待 , 但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机构 , 它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它不像职业培训机构那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 简单地说 , 我们上大学不完全是去学技术的 , 而是主要为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精神层次 , 培养广泛的兴趣 , 结交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
当然 , 找到一份好工作是我们上大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 可是通过大学这个窗口去了解身边的世界、外面的世界 , 提升自己的认知 , 丰富自己的朋友圈 , 也是非常重要的 。
但许多大学生走了两个“极端”:一部分在校生把大学看成了“地狱” , 一部分在校生把大学当成了“天堂” 。 把大学看成“地狱”的那部分在校生 , 觉得自己求学期间非常痛苦 , 学得很累又学不到东西 , 没有一丝愉悦感;而把大学当成“天堂”的那部分在校生 , 则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 , 他们上网冲浪、玩游戏 , 早已抛弃了“吃苦耐劳”和“勤奋刻苦” 。
不管是把大学当成“地狱”还是“天堂” , 这部分在校生都对学问没有了热情 , 就连国内顶级院校复旦大学的本科生都是如此 , 太可悲了 。
问题教授们看得都很清楚 , 也知道问题很严重 , 但似乎提不出合适的、可行的解决办法 。 难道就让问题这么一直存在下去吗?
今日话题:作为大学生或者曾经的大学生 , 你对学问还有热情吗?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 快来关注轶工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