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穿搭的快乐,到底是什么带来的?

亮黄、莓红、果绿、粉紫……最好把自己穿成一个行走的水果拼盘 。多巴胺穿搭和之前流行的“老钱风”和“知识分子风”,在配色原则上完全相反,不再克制、简约,要的就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
这个夏天,“多巴胺穿搭”成了一股时尚潮流,在各大社交媒体刷屏 。亮黄、莓红、果绿、粉紫……最好把自己穿成一个行走的水果拼盘 。多巴胺穿搭和之前流行的“老钱风”和“知识分子风”,在配色原则上完全相反,不再克制、简约,要的就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
多巴胺穿搭(Dopamine Dressing)一词来源于时尚心理学家道恩·卡伦(Dawnn Karen)出版的作品《穿出最好的人生》(Dress Your Best Life) 。她在书中称,2020年时她整个人状态低迷,所以开始寻找一些能刺激多巴胺的方法,并发现彩色服饰是调节情绪的一种方式 。在这股风潮下,万物皆可“多巴胺” 。咖啡、奶茶、酸奶、气泡水等各路饮品的包装、广告配色也纷纷推陈出新,更加鲜艳明快 。
大脑反应和视觉刺激之间的确有密切联系,但颜色引起的联想并非固定搭配,受到文化、技术等各种因素影响 。我们对色彩的感知,无法脱离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具体时间,是被历史、社会、技术共同影响的 。相关联想被创造出来,又被流行文化和广告营销不断强化 。(比如婴幼儿衣物,男孩用的就被设计成蓝色,而女孩的则是粉色 。)视觉选择永远是一个社会议题 。色彩是符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和宗教传说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甚至有关道德和行为准则 。
颜色之间的贵贱高下之分,每个时代也各有不同 。(比如淡褐色、米色、棕色这些比较暗淡的、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自然色,在几个世纪前是贫穷的象征,今天却是低调、有气质的体现,知识分子风必备 。)有些颜色甚至很晚才被发明出来,在自然当中并没有对照实体 。(因为古代的颜料来源、性质差异很大,不像工业时代人工合成颜料容易混合得到新的色彩 。)
从中世纪、工业革命到互联网时代,我们和色彩的关系,对色彩的理解、认识不断变化 。意大利设计理论家里卡尔多·法尔奇内利(Riccardo Falcinelli)深入研究色彩的历史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潮和文化变迁,写成《色彩:颜色如何改变我们的视觉》一书 。我们将跟随他的分析一起批判地看色彩 。
━━━━━
被建构的色彩和谐
法尔奇内利在《色彩》这本书中强调最多的就是建构:“视觉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色彩仅仅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 。对很多其他生物,我们熟悉的感觉甚至不存在 。” 比如人类看到的红色,在猫和狗的眼中是另一回事 。所以我们熟悉的各种色彩,都是在人眼能识别的基础上,被大脑建构出来的 。
不仅色彩本身,关于色彩的观念也是被建构的 。在社交媒体上总能看到各路穿搭博主的指点,好的衣品一大重要标准就是配色和谐 。他们最常见理论依据,就是色相环基本配色法 。这些理念其实历史并不长 。20世纪初 。一批有影响力的颜色理论家才把配色和谐的理念推向极致,受到时尚界、设计师和媒体的推崇,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主流色彩观念 。

多巴胺穿搭的快乐,到底是什么带来的?

文章插图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 The Devil Wears Prada ,2006)剧照
色彩和谐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有些色彩搭配被认为是和谐的,而有些不是?法尔奇内利回顾了近两个世纪以来,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如何从各自的角度把颜色理论化,试图为颜色的数量及其搭配归纳出普遍规则 。
美术理论家约翰内斯·伊顿 (Johannes ltten) 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和谐原本是音乐领域的概念,伊顿将其引入颜色,用音乐的音节类比色彩的明度 。伊顿认为,每种颜色都有其特定的明度,不同量的光在一个完美的构图中应当能够实现平衡,从而达到和谐境界 。比如互补色之间,既富有哲学意味的平衡,又在明度上有数学般精确的度量,所以是美的代名词 。互补色搭配就是一种和谐 。
伊顿有一系列色彩对比理论:明暗对比、纯色对比、质量对比、互补色对比等等 。尽管这些理论今天仍然影响着主流审美,但它暗含一种过度简化的风险 。当时也有人指出:“如果人们遵循某种规则而总结出某种美学理论,那我们最终会放弃精神或者创造的丰富性 。”
所以法尔奇内利强调,当我们说某种搭配更和谐,实际是在说“根据当下的时尚潮流,这种搭配更受欢迎”而已 。这些搭配建议和公式不是一种本质性的、决定性、天经地义的理论 。色彩本身并不遵循这些规则 。有些色彩搭配的确更受人喜爱、更富有意义或更能引起情感共鸣 。但要界定究竟是哪些色彩搭配具备这样的特点,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也就不存在某种绝对的色彩和谐,任何颜色都可以搭配 。只是不同文化的喜好不同,比如在印度服装中常见的红色与紫色搭配,在英国服装传统中并不受欢迎 。而且配色是否和谐,还会受材质影响,好看的服装配色不一定适合家居环境,一幅画的色彩也不一定适用于电子游戏界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