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甲沟炎怎么治疗最好( 四 )


”;水肿的出现常是糖尿病肾病病情加重的重要标志 。
阳虚失于温煦而见畏寒肢冷,面色?白,脉沉弱;手足心热腰膝酸软,口 干欲饮,耳轮干枯,形体消瘦为阴亏之证;肾脏虚弱,先天衰竭;脾气亦虚 ,  后天气血化源匮乏,诸脏皆失其充养,故见肢体倦怠、乏困无力、面色萎黄、 心悸气短等;舌淡苔白,脉沉细弱皆为阴阳俱虚之象 。
可见糖尿病肾病是 以肾虚为中心,阴阳气血俱损为基本病机的病证 。
这一点与现代文献报导 对下消的治疗多以治肾为主,或宗仲景之肾气丸,或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右归丸之类相符合 。
2.肾络瘀阻贯穿于糖尿病肾病始终 现代研究认为,糖尿病肾病的 基本病理变化是不同程度的肾小球、肾小动脉和细动脉的硬化,肾小管明 显萎缩,间质纤维化 。
在糖尿病肾病发展过程中,瘀血阻络贯穿于疾病始 终 , 更是产生并发症的病理基础 。
阴虚血行涩滞 , 气虚无力运血,以及 “久 病多瘀” “久病入络”等都是形成瘀血的原因 。
临床观察亦发现,糖尿病 肾病患者舌质大多暗红,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络脉纡曲 , 唇口发绀 等瘀血征象 。
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糖利尿状态,血液浓缩,血流缓慢,血 液黏稠度增加,加之代谢紊乱,存在高脂血症等,都可能使血液流变学 异常,微循环障碍;血液呈浓、凝、黏聚状态,符合中医 “血瘀” 的特 征 。
而糖尿病肾病的重要病理变化——不同程度的肾小球、肾血管硬化,肾小管明显萎缩,间质纤维化,此亦属中医 “瘀血” 范畴 。
瘀血既是糖 尿病肾病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导致疾病加重的致病因素 。
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伴有的高脂血症、高凝状态 , 是加重微血管病变,导致肾血 管及肾小球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糖尿 病肾病患者,更易出现血栓、栓塞并发症,而成为影响预后,甚至是致 残、致死的重要因素 。
同时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已证实了活血化瘀法 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
如研究发现,活血化瘀中药丹参、川芎嗪、 三七、水蛭等药能扩张肾血管、改善肾脏微循环、抗凝血、抑制血小板 聚集等作用,并有抗氧化作用,能纠正自由基代谢紊乱,抑制组织蛋白 质糖基化反应的作用,能够减少尿蛋白 , 减缓肾衰的进程 。
总之,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长期缓慢发展的结果 。
其病机演变的规律 是,病初以肝肾阴虚燥热为主,日久则伤津耗气 , 而呈气阴两虚;进一步 阴损及阳,终成脾肾阳虚或阴阳两虚;诸脏皆损,以伤肾为主是糖尿病肾 病的基本病理发展趋势 。
本虚标实,肾虚络瘀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特点 。
“虚” 是指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实”是指在正虚的前提 下,肾络瘀阻、水湿浊毒蕴蓄 。
针对这种虚实并见 , 阴阳并损的病理特点, 治疗必须坚持扶正祛邪,虚实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 。
(二)辨证论治1. 肝肾阴虚症状:口干咽燥 , 烦渴多饮,手足心热,两目干涩 , 腰酸困痛,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舌质红或暗红、少苔少津 , 脉沉弦细数 。
兼阳亢者,伴头痛,头胀,眩晕,耳鸣等 。
治法:滋补肝肾,清热通络 。
方药:宜知柏地黄汤合二至丸化裁 。
知母12g,黄柏10g,生地黄 20g,山茱萸12g , 山药15g,麦冬12g,玄参15g , 女贞子15g,旱莲草 15g,桃仁15g , 玉竹12g,丹参20g,红花8g,杜仲15g 。
每日1剂 , 水 煎服 。
本证多见于糖尿病肾病早期,临床大多无肾损害的明显症状 , 尿常 规检查多无异常,但尿放射免疫检查有白蛋白及β2-微球蛋白不同程度 的升高 。
随症化裁:(1)肝阳上亢者,加怀牛膝15g , 石决明30g,以潜降肝阳 。
(2)大便干燥不利者,加酒军8g (后下),以泄热通便 。
2. 气虚偏重,阴津不足 , 兼夹里热及瘀血留滞症状:气短乏力,腰膝酸困,咽干口渴,手足指趾麻木发凉,小便频数,大便不利或干燥 。
舌质淡红暗紫、苔白或黄薄 , 脉细滑重按无力 。
此证相 当于西医糖尿病肾病第Ⅲ~Ⅳ期,尿蛋白排出率增多;肾小球滤过率始下 降至接近正常范围 (130ml/min) 或<正常、平均每月约下降1ml/min,而血肌酐水平尚不高 。
治法:补气健脾,益肾育阴,佐以清热化瘀,固摄精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