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解决青年高失业率问题,需从改革公考制度入手

高校|解决青年高失业率问题,需从改革公考制度入手

文章图片

高校|解决青年高失业率问题,需从改革公考制度入手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 , 4月份 , 在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微降的情况下 , 16岁至24岁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达20.4% , 相比3月上升0.8个百分点 , 为2018年此数据定期公布以来的新高 。

20.4% , 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吃惊的数据 。 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 , 失业率都是在3%、4% , 即便近年来有所提高 , 也就是4%、5% , 没有听到过20%这样的数据 。 可见 , 青年在就业方面的压力确实很大 , 面临的就业形势也相当严峻 。 如何解决好青年人就业问题 , 必须成为各方共识 , 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



客观地讲 , 造成青年人失业率创新高的原因是比较多的 , 既有供给端的原因 , 也有需求端的原因 , 既有青年人就业观念方面的问题 , 也有政策导向、舆论导向方面的问题 , 是各类问题、原因的综合结果 。 因此 , 在青年人就业问题上 , 不能单就哪个方面入手 , 笼统地提出解决办法 , 而必须找到问题的症结 , 有针对性地、系统性地加以解决 , 把解决问题的措施细化到每个环节 。
供给端的问题 , 不在数量 , 而在质量 。 从表面看 , 造成青年失业率大幅上升的原因 , 与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持续增加有密切关系 。 特别是2023年 , 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58万人 , 比上年增加82万人 。 看似不大的数据 , 如果不能有效扩大就业空间 , 会成为失业率的新的筹码 , 提高青年失业率 。 因此 , 对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问题 , 需要引起重视 。
但是 , 数量显然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 , 高校毕业生的质量 , 才是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 因为 , 今天的就业市场 , 早已不是三、四十年前 , 只要有大学毕业文凭 , 就会找到满意的岗位 , 成为抢手人才 。 高校毕业生与市场需求之间已经出现不协调现象 , 市场需要的人才 , 高校提供不了 , 高校提供的 , 很多是市场不需要的 。 这种结构上的矛盾 , 形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大痛点 。 因此 , 如何通过高校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机制调整 , 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 是提高青年就业率非常重要的环节 。 譬如技能型人才 , 明显存在供需不衔接、不协调问题 。 而无论是高校还是家庭、学生 , 似乎都还没有形成接受技能人才的观念 , 这是需要从体制、机制方面加以解决的问题 。



从需求端来看 , 近年来不断扩大的公招、国有企事业招聘 , 以及持续火爆的娱乐圈 , 实际也给了青年人就业一个非常不好的导向 。 特别是公招和事业单位招聘 , 都设定了必须是应届毕业生的条件 , 更是导向错误 。 正是因为导向出现了问题 , 才导致高校毕业生不想到企业、到基层、到农村工作 , 而是都在“千军万马走独木桥” , 盼望着自己能成为一名公务员、一名事业单位人员、一名国企员工 。
可以理解 , 政策制定者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应届毕业生有更多工作岗位 , 却忽略了更重要的问题 , 那就是青年人的能力培养和实践锻炼 。 过去 , 一直强调年轻人必须到企业、基层、农村锻炼 , 然后依据能力提拔或选派到机关和事业单位 , 避免从校门到机关门 , 养成衙门作风、官僚主义 。 而现在 , 政策上就形成了鼓励从校门到机关门的导向 , 还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到企业、基层、农村工作呢?而且 , 公考时 , 还制定了一个35岁的年龄门槛线 , 就更是让青年人“非公不嫁”了 。
相反 , 如果对公职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招聘 , 必须具有5年以上企业或基层、农村工作经验 , 那么 , 年轻人的就业选择观就会大大改变 , 企业对人才的选择效率也会大大提升 。 更重要的是 , 人才培养的目标会更加明确 , 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服务效率和水平也会大大增强 。 因为 , 选拔到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 , 懂得基层、企业和农村的疾苦 , 服务意识会更强 , 而不是一副官场模样和衙门作风 。



同时 , 对娱乐圈等行业过于放纵 , 对金融行业等的收入监管过于放任 , 也导致年轻人在选择职业时 , 过于看重挣钱快、挣钱多的行业和领域 , 而不注重需要时间、耐心和毅力积累的行业和领域 , 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 。 想要青年人更多投身企业、扎根科研、重视实业 , 就必须对娱乐业等加强规范 , 尤其是收入行为规范 。 否则 , 正确的导向很难形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