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 心经全文及译文注解?心经翻译?( 九 )


以上七句判为证知分,分第六段,要亲证才知这个境界,不是靠文字可以得知的 。所以得知的必须要真参实究,从自性上用功,经是不过借来考证罢了 。总之,心通才是最大神通;但心不空就不能通,不通就不能明,不明则一切智慧被无明所覆,不能启发 。这一分是说心到了真空的境界,自然有许多力量;不是有苦再除,却使一切苦厄无所依附,根本无苦厄的了 。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梵咒本来不许翻译的,因为怕持的人着了解释,反而添知见,心乱了 。但此经是自利利他的,终不能忘记众生,离了大悲本愿 。姑将咒义略述一二:揭谛揭谛,是说度过去呀!度过去呀!波罗揭谛,是向彼岸度过去呀!波罗僧揭谛,是彼岸大家度过去呀!菩提萨婆诃,是速速证到菩提呀!以上六句判为秘密分,为第七段,只有自己知道,没法出口的意思 。
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总是说个心,这心经是说心内精华 。大凡人有七个心,每每自己不知道的,那六个是六道心,每日流转勿停;忽而天道心,忽而人道心,又忽而三恶道心,总是无主的逐境流浪心 。下等的人,并且不知道什么是叫做心,中等的人才知道善心恶心的分别心,上等人是多有向上的心,可以得人天的好果 。还有第七个心是空心,是无上的心,是无住的心,是有主的心,是清净自在的心;这个心不是修证到是不会知道的,连二乘人和权乘菩萨也不会知道的 。佛说:微生虫到处可去,只是火里不能去 。众生的心到处可缘,只是不肯向般若上去,就是不知道那第七个心 。这个心是出世的心,明了这个心,去成佛就不远了 。众生在此岸,是六个心,超登彼岸,便是那第七个无心的心,正是毫无挂碍的心了 。但人不从六个心上下手,就不能出世,要从烦恼上参透,挂碍上打开,方可成佛 。譬如人已落在泥坑里,必要从泥里拔出来,所以世法正是出世的资粮 。人先要明白烦恼是什么?还是我的六个心 。你且?
Q6:观音心经 全文带翻译《观音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
译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 。般若,犹汉语所言之智慧 。波罗蜜多,犹汉语所言之彼岸,这里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人生的真理 。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就是尘世间所有物质与生命现象的总和 。其中,色蕴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认识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光与温度以及各种味道 。受蕴,是指由于和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接触,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感受,如苦乐酸甜等 。想蕴,是指由于心理感受所产生的种种性情反应,如善恶憎爱等 。行蕴,由于苦乐酸甜等种种心理感受和善恶憎爱等种种性情反应,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佛教把这些行为分为善业和恶业 。识蕴,人体对物质形态、心理感受、性情反应、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意念或意识的活动 。因此,所谓五蕴,乃是指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 。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即遗骨之意,特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在去世后(火化)遗留于世的灵骨 。这种灵骨质地坚硬,呈结晶颗粒形状,堪称神物 。所以,舍利非一般凡夫俗子之遗骨,乃是有修行者生前以无量功德结晶所成 。从这个意义上讲,舍利是一个人在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之后的成功象征,舍利子是对成功者的一种尊称 。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未来的成功者: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去实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