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是什么意思(知许的含义)
【知是什么意思(知许的含义)】个人德性的养成一直是儒家思想的中心 , 梁启超认为儒家哲学的中心思想“可以用《论语》中的‘修身与平’这句话来涵盖” 。这也是中庸提出的“自我实现”的意义 。自我修养就是成就自己的德行 。在儒家思想中 , 个人德性的达成不是空穴来风 , 而是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实现的 。
知识和智慧
“知”在儒家思想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据清代刘宝南《论语正义》记载 , 《论语》中有118个“知”字 。在《论语》中 , “知”字多被定义为“知”和“知” , 如“不知天命 , 不以为君子 。”在此基础上 , 引申出“赏识与任用”的含义 , 如“如果你活着 , 你说 , ‘我不知道!’如果你知道 , 为什么不呢?“知”也指“知” , 如“子曰:吾有智乎?无知 。”另外 , “知”引出“智” , 有“智”和“智”的意思 , 如“知者乐水 , 仁者乐水” 。孔子非常重视“知”作为“智”的解 , 与仁、勇并列为“三德” 。
荀子对“知”和“智”做了明确的区分:“所以 , 知人者 , 知其事者 , 知其智也 。”这种观点认为 , “知识”是认知能力 , “智能”是认知结果 。除了荀子 , 其他儒家学者也对“知”的概念进行了研究和阐释 。如北宋张载将“知”分为“视听之知”和“德性之知” , 认为“德性之知”高于“视听之知” 。可见 , 具有“智”的含义的“知” , 既是一个认知范畴 , 也是一个道德范畴 。
近代以后 , 随着西方认识论等理论的传入 , 人们开始用西方的知识来对比儒家的知识观 , 认为耳闻目睹的知识对应于知识 , 而德性的知识更接近于智慧、德性和道德 。所以很多学者用“知”来表示“知”和“知而明” , 用“智”来表示“智” , 把知识作为一种美德 。这种对知识与德性、智慧、听觉知识与德性知识的区分 , 为我们研究《论语》中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视角 。“在儒家看来 , 智慧是在人格成就的不同层面上实现的对人性和周围世界的意识 。所以人格的成就对于‘知识’来说是先在的 。”求知为知其次 , 求知为德是知之本 。从“知”到“智”的过程 , 就是从“耳闻目睹之知”到“德性之知”的转化过程 。
智者不困惑 。
在《论语》中 , 孔子直接说“知”(智慧)的地方大概有14处 , 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用来表示某人聪明睿智 , 如“臧武忠若知 , 众将不要” 。其次 , 单谈“知识”(智力) , 最典型的是樊迟两次问“知识”(智力) 。第三 , 以“知”谈“知” , 以“仁”比之 , 如“知人乐水 , 仁人乐山” 。知者动 , 善者静 。知福者 , 仁者长寿 。“正因为孔子经常把“知”(智)和“仁”同时放在一起 , 所以大多数学者认为《论语》或整个儒家学说中的“知”的概念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或认识论的范畴 , 也是一个人学或道德观念的范畴 。
樊迟两次问“知”(智慧) , 孔子第一次回答 , “为民服务 , 敬鬼神而远之 , 可谓知” 。朱对此评价说:“献身的努力应致力于适合于人类的事 , 不要被鬼神的不可知所迷惑 , 知道的事也是事” 。也就是说 , 智者能够区分可知与不可知 , 应该知道的与不应该知道的 , 并人道地致力于应该知道的 。樊迟第二次问“知”(智慧) , 孔子答“知人” , 樊迟不懂 。孔子进一步解释说:“纠正错误可以使错误变直 。”朱在朱注中指出:“爱人 , 要善良 。知人 , 知事 。”“曾说 , ‘迟到的意思是爱周 , 但知道有选择 , 所以怀疑两者矛盾 。’是非之人自会知道 。如果你把废物弄直了 , 你就是仁慈的 。这样 , 两者不是互相对立 , 而是互相违背 。“与仁者爱人相比 , 智者知道人是有选择的 , 并且能够明辨是非 。从孔子对“知”(智)的问题的两个回答可以看出 , “辨”是“知”(智)的一个重要内涵 , 也就是说 , “智”本身就包含了辨别力的认知判断能力 。在《论语》中 , 孔子两次说“知者不惑” , 黄侃的《逸书》引用孙绰的话说:“因你明辨事物 , 所以不惑 。”同样 , 孟子也曾明确地把“智慧”定义为辨别是非的能力 。他说:“明辨是非的心 , 就是智慧 。”他还说 , “是非之心 , 是智慧之端 。"
推荐阅读
- 产品是什么意思(产品有哪些含义)
- 查是什么意思(没查出来)
- 色是什么意思(色懒是什么意思)
- 这首歌是什么(歌词叫什么)
- 若意思是什么(若有什么含义)
- 目的意思是什么(目的地是什么意思)
- 老公是什么意思(一声老公的含义)
- 荣耀是什么意思(荣华是什么意思)
- 肝是什么意思(人少一个肝还能活吗)
- 黄是什么意思(黄字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