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是什么意思(知许的含义)( 二 )
从智者识人的角度来看 , “辨别”不仅仅是辨别是非 , 更重要的是“辨别自己” 。《荀子》说 , “晋 , 子曰:‘何以知之乎?什么是仁?鲁兹说 , ‘知者使人知己 , 仁者使人自爱 。’子曰:‘可以形容为学者 。’子贡 , 子曰:‘予 , 知者乎?什么是仁?子贡对他说:‘知人者知人 , 仁者爱人 。’子曰:‘可以形容为君子 。’颜渊入 , 子曰:‘知者乎?什么是仁?颜元对他说:‘知者自知 , 仁者爱人 。’子曰:‘可以形容为君子 。’在这里 , 孔子实际上指出了“智”的三个渐进层次 , 即“交友”、“知人”、“自知” 。虽然樊迟问“知”(智慧) , 孔子答“知人” , 其实“知己”才是“知人”的最高境界 , 也是“智慧”的重要内涵 。
这两种意义上的“智”之所以成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美德 , 与“仁”有关 。如前所述 , 《论语》中关于“智”的论述 , 大多是“仁智兼备” 。所谓“仁者仁心 , 知者仁心” , 在仁与智慧的关系中 , “智慧主要是作为仁的一种手段而存在的 , 也就是说 , 在中国 , 知识或智慧具有更鲜明的德性意义 , 其侧重点并不在于强调其认知能力 , 尤其是对自然的认知能力” 。所以我们从“辨”和“知己”两个角度可以看出 , “知之为知 , 不知为不知”是“智” 。清楚地了解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 , 就意味着你拥有了“智慧”之德 , 当你认识了自己 , 你就成就了自己的德 , 也就是你实现了认识自己 , 成为自己 。
诚实是自信的关键 。
自知的过程是从认知的“知识”到道德的“智慧” 。“自知既是理性的分析判断 , 也是实践的自知” 。从“智”在认知和道德实践中的两层含义 , 可以理解儒家思想中“知己知彼”的统一性 。“因为假设对自我的真正理解必须通过自我完善的行动来实现 , 所以这个意义上的知识不仅仅是反思和理解 , 而是塑造和创新 。认识自己 , 同时也是提升自己 。”
虽然我们可以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德性 , 但“认识自己”毕竟不等于“成为自己” , 那么这个整合的过程如何实现呢?对于如何达到自德 , 中庸给出了答案——“诚” 。“诚是自足的” , 《中庸》认为 , “作为一般概念的指导原则 , ‘诚’超越了一切具体的道德品质 , 或者说为一切具体的道德品质奠定了基础 , 使这些具体的道德品质成为可能 , 但只有‘诚’才能实现人性的‘成功’ 。”《荀子》也说“君子修心不擅诚” 。那么 , 什么是“真诚”?
《中庸》云:“诚者 , 天道也;诚者 , 人之道也 。”朱对评价说:“诚实、真实和清白 , 是正义的本质 。诚者 , 不能真清白 , 而欲真清白 , 当然人事也 。”所以“诚”最基本的意思就是真实和纯真 。《论语》中虽然没有“诚”字 , 但不代表孔子不重视“诚” 。在自我面前 , “知之为知 , 不知为不知”就是“诚” , “说自己真正知道的是知 , 说自己真正不知道的是不知” 。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 , 就别跟我说你知道的 , 以“诚”为“智” , 成就自己的德行 。
除了真实和纯真之外 , “真诚”的第二层含义是“真正的拥有” 。类似于儒家意义上的“诚” , 特里林在《诚与真》中区分了“诚”与“真” 。真诚是公开表达的感受与实际感受的一致性 , 即社会上的“我”与内心的“自我”一致 , 真诚的人是忠于自己的人 。但是我们想要忠实于自己的是什么呢?这就提出了真实性的问题 。面对你知道的 , 说你知道 , 面对你不知道的 , 说你不知道 。这是你认识自己的时候真诚的态度 。但更进一步 , 你所认识和达到的“自我”需要是真正的“自我” 。所以 , 以“诚”来达到自知之明 , 还需要自我反省 , 自我修养 。
德性的知识是道德主体自我意志的呈现 , 所以必然是真或假 。但是 , “德性的知识虽然是道德主体与生俱来的自知和自觉 , 但如果我们不去研究和反躬自省 , 道德主体所拥有的德性知识至多是始之火、始之泉 , 最终会在日常生活中消亡” 。《论语》中的“吾居三省吾身”、“见贤思齐 , 见贤思齐 , 内自省”都是指通过这种自省的方式来成就自己的德性 。总之 , “智慧”不仅是真诚地认识自己 , 更是认识真实的自己 。运用这种人格的“诚”的方法 , 可以在认识自己的同时 , 实现自己的德性 。
推荐阅读
- 产品是什么意思(产品有哪些含义)
- 查是什么意思(没查出来)
- 色是什么意思(色懒是什么意思)
- 这首歌是什么(歌词叫什么)
- 若意思是什么(若有什么含义)
- 目的意思是什么(目的地是什么意思)
- 老公是什么意思(一声老公的含义)
- 荣耀是什么意思(荣华是什么意思)
- 肝是什么意思(人少一个肝还能活吗)
- 黄是什么意思(黄字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