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业中国2022|《乐业中国2022》:职场类纪录片的破题新思路( 二 )

除了职业背后 , 对社会的价值呈现 , 在《乐业中国2022》的镜头下 , 更有与职业有关的 , 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
这是比冷眼原想的还要有深度的表达 。
第二期牛森森作为陪诊员的故事 , 捕捉了上海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下 , 老年人看病不便、年轻人没空跑医院、医疗资源挤兑等诸多的社会现实问题 。

第四期 , 在聋哑康复中心校长赵小平的讲述中 , 透露学校招生不景气的真实原因 , 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问题儿童不愿投入金钱与时间 , 从而选择放弃治疗 。
透过这个现实原因 , 更进一步的 , 是直击社会有关残疾儿童福利与保障欠缺的问题 。
故事“以小见大” , 在个体讲述中所包裹的一个个社会问题 , 是指引观众深思的关键 , 也是提升整个节目价值的重要一笔 。

纪录片如何释放生命力?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创作底线 , 而赋予影片生命力是作品能否感染观众的重要凭证 。
在直面了就业困境和种种社会问题后 , 《乐业中国2022》却并未让人倍感沉重 , 反而是充满活力与希望 。
一方面 , 这是来源于节目为观众提供的全新视角 , 而另一方面 , 冷眼想将其称为:纪录片中的生命力 。

我们常常会将真实、深度作为衡量纪录片质量的标尺 , 而一部纪录片能打动观众 , “生命力”是极为关键的一环 。
那么 , 如何释放生命力?
《乐业中国2022》给出了三种探索方式 。
其一 , 改变叙事的方式 , 聚焦各年龄阶段 , 传递精神力量 。
节目在短短4集中根据20+、30+、40+、60+不同年龄与境遇 , 划分出【起跑线】【落脚点】【在路上】【志千里】4个完全不同的主题 。

对于这样的设定 , 总制片人郭思媛向冷眼介绍:“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 。 在前期海量的选题中的筛选时 , 发现不论是什么样的年龄阶段 , 在对于工作的热爱这件事上 , 都会有一股从根上卯着往前冲的劲儿 。 所以想在节目中通过这样的视角 , 让观众看到不同年龄段的人是怎样工作和生活 , 并在其中获得满足 , 从而给予大家继续向前的勇气 。 ”
我们可以看到 , 在节目中 , 20岁的高职少女王晶晶 , 为寻找好的就业机会不言放弃的态度 。
30岁女博士初雯雯 , 重返家乡救助河狸的坚持 , 40岁普通卡车夫妇在路上奔跑的执着 。
还有节目第四期 , 93岁交响乐指挥家郑小瑛 , 在筹备指挥《黄河大合唱》阶段 , 台下轮椅 , 上台需要人搀扶 , 但在指挥时精神抖擞 , 所表现出的热爱 。

年龄与主题的划分 , 让节目更聚焦的表现不同状态下人与工作的关系 , 而其中贯穿始终的“韧劲儿”是驱使人在不同境遇中仍砥砺前行的人生态度 。
也正是这股“韧劲儿”让镜头下的主人公尽显对待生命的顽强与勇气 , 也为整个纪录片注入更鲜活的生命力 。
其二 , 搭建生活连接 , 通过细节捕捉 , 激起普通人的情感共鸣 。
我们常说 , 大多数人生命中最长的时间都与工作分不开 。
自然 , 在职业讲述融入生活 , 是节目快速打破陌生感 , 建立与观众共同情感的关键 。

郭思媛告诉冷眼 , “在我们想要呈现一个人物时 , 职业和生活往往彼此相辅相成 。 工作更像人生的见证和载体 , 一份简历拿出来 , 上面的职业经历同时也是人生的轨迹 。 只有将职业的“台前”和生活的“幕后”的状态共同呈现出来 , 才能够看到更为鲜活的人物本身 , 才能让故事更具有感染力 。 ”
节目第一期 , 高职女孩王晶晶为了学习在校奋斗 , 在短暂的回家相聚时 , 捕捉到从小照看王晶晶的奶奶流露出的担心与不舍 , 王晶晶牵挂家人所表现的日常啰嗦等 , 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 , 给故事讲述注入鲜活的血液 。

同样 , 景德镇捏陶少年发动自己创意 , 给女朋友亲手做杯子 , 在第一天摆摊零收入后与女朋友视频 , 并得到女朋友安慰 , 这种失意后亲人的温暖 , 无形中也使得节目流露的情感更加饱满 。

节目第三期 , 卡车夫妇因常年在外打拼与孩子疏离 , 镜头记录长途中与孩子语音通话 , 孩子冷漠的回复 , 以及孩子生病 , 母亲因工作不能回去的担心等 , 节目以家庭作为表现生活的切口 , 可以轻松唤起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

导演组用一幕幕与职业紧密相连的点滴生活 , 使整个节目不再是围绕职业的单调叙述 , 而是更加具有生活味和烟火气 , 让每个故事都拥有了自身的生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