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彩|成化斗彩听过吗?极具珍藏价值( 二 )


由于成化本朝烧造的斗彩瓷器本就数量较少 , 流传到嘉靖、万历时期时 , 已经成为较为珍贵的藏品 。 两朝的皇帝都热爱奇珍异宝 , 对于存世稀少、品质精美的成化斗彩瓷器有着极大的兴趣 , 争相进行仿烧 。 嘉靖时期兴起的具有时代特点的嘉靖青花五彩也是在成化斗彩瓷器的启发之下而创烧 , 仿制成化本朝的产品较少 。
至万历时期 , 在成化斗彩鸡缸杯“值十万钱”的情况下 , 为追捧成化斗彩瓷器的高价值 , 仿制品开始泛滥增多 。 然而明代后期对于成化瓷器的仿烧皆因绘制材料无法复原、烧造技术不同等原因无法达到成化本朝的精美程度 。

明代后期 , 斗彩瓷器的烧制因为制作成本高、成品率较低 , 逐渐没落的御窑体系已经无法支撑其大量烧造 , 斗彩瓷器的制造在明代末期走向了衰落 。
到了清代 , 社会稳定之后经济发展迅速 , 瓷器烧造多样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清代皇帝崇尚仿古 , 作为彩瓷烧造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品种 , 质精品良的明代成化斗彩瓷器受到了清朝历代帝王的垂青 。 自康熙开始 , 康、雍、乾三代在明成化斗彩瓷器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仿烧 ,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发展 。
康熙时期的仿成化斗彩瓷器胎色粉白 , 胎质细腻 , 色彩鲜亮 , 做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 对于成化斗彩瓷器的仿制可以说是达到了清代的翘楚 。 雍正时期在仿成化斗彩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发展 。 在成化斗彩瓷器的基础上 , 雍正斗彩融入了许多先进的粉彩及金彩的制作技法 , 对于成化斗彩进行了传承与发展 , 衍生出斗彩加粉、斗彩加金等新的品种 , 具有十分独特的雍正斗彩瓷器风格 。

二、出土半成品及残器明清时期的皇宫用瓷标准极为严苛 , 御窑厂烧造的器物中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拣选进入皇宫 。 其余的落选品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在绘制或烧造过程中出现失误 , 导致釉面剥落、粘渣或变形的器物;
第二类是制作完成的成品 , 但在釉色、彩绘、形制等标准上不完美 , 导致其没有通过拣选标准的器物;
第三类是当时的工匠为了保证能有足够多的同类型器物以供拣选 , 而制造出的备用品 。
这三类落选品的数量要远远超过进贡至皇宫的瓷器数量 。 在落选品的处理上 , 明早期的洪武至宣德时期选择将其打碎并进行统一的集中填埋 。 到了明中期 , 因落选品数量巨大 , 填埋的方式不适合再继续使用 , 则这一时期的落选品在被打碎后随着窑业垃圾一起倾倒 。 因此 , 在成化时期遗存集中的这两次发掘中 , 也出土了大量的匣钵、垫饼、荡轱等窑具 。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所出土的瓷器残片也使我们对御窑厂烧造、上贡皇宫挑选瓷器的标准有了一定的认知 。

1987 年重建龙珠阁的发掘中 , 出土了大量丰富且精美的成化官窑遗存 。 这批成化官窑遗存中 , 以青花和斗彩瓷器占大多数 , 其中成化斗彩瓷器的较大片残器及可复原器多达三百件 , 可复原器多达二百件 。 在这些斗彩瓷器中 , 器型多件小杯、小碟、碗、盘、罐、茶盅、靶盏等 , 除了罐类底款多用一个“天”字外 , 大多数落款为方框双圈款“大明成化年制” 。
对于成化斗彩瓷器而言 , 因其釉上和釉下彩并存的特殊彩绘形式 , 制作过程需要进行二次烧造 , 落选的成化斗彩瓷器中有一部分残次品是在绘制釉下或釉上花纹时出现失误 , 或进行烧造的过程中出现失误 , 导致其成为残次品 。 这样的残次品不会经历最后的烧造成型 , 因此被称之为斗彩的半成品 。
斗彩半成品主要分两种类型:一是在第一次烧制过程中出现失误 , 未进行釉上彩绘制的釉下淡描青花产品;二是在进行釉上黄、绿彩绘画之后入窑烧造出现失误 , 未等到最后上矾红彩的步骤便作为失败的产品被打碎 , 这类斗彩半成品上既有釉上黄绿彩 , 又有釉下青花双线勾勒描边 , 唯独缺少了矾红彩 。
在景德镇两次发掘集中出土的成化官窑遗存中 , 存在许多的斗彩半成品 , 这对于明代成化时期斗彩瓷器的绘制步骤及技法的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三、 明成化斗彩瓷器的特征与成因收藏界用了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成化官窑瓷器:“明看成化 , 清看雍正” 。 成化官窑瓷器的制作精良、挑选严谨使其立于整个明代瓷器中价值最高、评价最好的地位 。 而成化官窑烧造的斗彩瓷器以其胎体轻薄、胎质紧密、釉面温润、色彩柔和、线条细腻的特点 , 在成化时期的官窑瓷器中独树一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