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七子领袖?明朝前七子与后七子?


后七子领袖?明朝前七子与后七子?

文章插图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后七子,以及后七子领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 “前七子”、“后七子”分别是?
  • 什么是后七子?
  • 什么是前七子和后七子?
  • 明朝前七子与后七子
  • 后七子名词解释
  • 后七子是指哪七个人
Q1:“前七子”、“后七子”分别是?明代诗词方面“前七子”“后七子”:
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 。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 。
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66)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 。
Q2:什么是后七子?“后七子”是一个比较严密的文学宗派,其形成情况大致如下:约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由进士出身任职于京师的李攀龙、王世贞相结交讨论文学,决定重揭李梦阳;何景明等人文学复古的“旗鼓” 。后二年,徐中行,梁有誉、宗臣中进士,与幸、王结成诗社,遂有“五子”之称 。后又增谢榛、吴国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后七子”了 。以李攀龙为盟主,王世贞为辅弼 。但因为谢榛后来与李、王发生冲突,被排除出去,所以他们一般自称为“六子” 。当时另有“后五子”、“广五子”、“末五子’’等,与这一文学集团声气相连,所谓“翕张贤豪,吹嘘才俊”(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声势十分浩大 。在他们的掊击下,“唐宋派”的势力很快就瓦解了,以致茅坤晚年写信给徐中行时,只能要求在推崇李、何的同时给唐、王以一定的承认 。
Q3:什么是前七子和后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针对当时虚饰、萎弱的文风,提倡复古 。他们鄙弃自西汉以后的散文和自中唐以后的所有诗歌 。这一主张被当时许多文人接受,于是形成影响广泛的文学上的复古运动 。除李、何之外,这个运动的骨干尚有徐祯卿、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总共7人 。为把他们与后来嘉靖、隆庆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相区别,世称前七子 。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反对充斥文坛的台阁体、八股文、理气诗,主张廓清萎靡不振、陈陈相因的诗风 。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
后七子是嘉靖、隆庆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以李、王为代表 。他们相同的是提倡复古拟古,师唐废宋 。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 。但比起前七子,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在这一方面,作为后七子复古理论集大成者的王世贞显得更为突出 。
Q4:明朝前七子与后七子明七子:有“前七子”与“后七子”之分,前七子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等七位有名的文人 。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 。后七子指明嘉靖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七位有名的文人,因其前尚有李梦阳等七人称前七子,故亦称后七子,也称嘉靖七子 。后“七子”一词也常指明七子为代表的文学流派 。
七子派称谓来源、内涵及成员构成 至于明确将七子称作文学流派,盖为清代之事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六即谈到“嘉靖七子之 派”,实指后七子派 。四库馆臣正式提出七子派概念,其为苏祐《谷原文草》所写提要称: 词多骈丽,规仿《文选》,而真气不足以充之,在七子派中,又为旁支矣 。① 苏祐,生卒年不详,约明世宗嘉靖十九年前后在世,嘉靖五年(1526)进士 。以王、李为中心的后七子,形 成于嘉靖三十年后,故此七子派当主要指前七子 。不过,四库馆臣称七子派更多的是“七子之派”、“七子 一派”、“七子流派”、“七子之流派”等 。为便于论证,下文统称七子派 。四库馆臣所谓七子派,当有三层含义 。其一,主要指前七子派 。如上文《谷原文草》提要所云 。又,《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一《俨山集》提要云:“(陆深)当正、嘉之间,七子之派盛行,而独以和平典雅 为宗,毅然不失其故步,抑亦可谓有守者矣 。”正、嘉之间,正是李梦阳、何景明前七子盛行之期 。同书卷 一百七十六为管楫《平田集》所撰提要谓:“其诗颇沿七子之派,盖楫与薛蕙、何景明、高叔嗣诸人倡和,渐 染而然也 。”管楫为正德六年(1511)进士,“与薛蕙、何景明、高叔嗣诸人倡和” 。显然,此七子之派乃指前 七子 。其二,主要指后七子派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九为方问孝《苍耳斋诗集》作提要云:“集中 有与汪道昆诗,当是隆、万间人 。其诗风华有馀,深厚不足,盖亦沿七子之派,多浮声而少切响也 。”同书 同卷《快独集》提要:“杂文中奏疏一类,敷陈颇为剀切 。诗则秀润有馀,而兴象不足 。纯为七子之派,故 序之者为李维祯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