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从意气风发入驻平台到悄无声息断更,仅仅四天,姜昆去哪儿了?

相声|从意气风发入驻平台到悄无声息断更,仅仅四天,姜昆去哪儿了?

文章图片

相声|从意气风发入驻平台到悄无声息断更,仅仅四天,姜昆去哪儿了?

文章图片

相声|从意气风发入驻平台到悄无声息断更,仅仅四天,姜昆去哪儿了?

文章图片


入驻到断更 , 仅四天时间 , 姜先生去哪儿了?是工作太忙顾不上 , 还是非议太多难以承受选择放弃了?

其中原因 , 姜先生没说 , 网上也没有相关信息 , 就连那位以“一鸟入林”盛赞姜昆入网的姜忠粉也没有谈及此事 。 原以为他与姜先生挺熟的 , 现在看来 , 并非如此 。 还有那些平日里看起来对姜先生十分关心的人们 , 对此事竟然也无人问上一问 , 其表现简直太冷漠了 , 太令人寒心了 。 所以我早就说过 , 他们平时对姜昆的赞扬和支持 , 不过是在做上唇与下唇的开合动作 , 他们的真正目的 , 不过是在借用姜先生的名义 , 对不合自己心思的人和事发泄一下不能言明的私愤罢了 。

在这两年里 , 我一共写过多少篇关于相声圈的文章 , 我没数过 , 我更在意的是自己的观点是否获取了多数人的肯定 , 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 大多数人认为对 , 那就是对了 。 网上讨论 , 只要有兴趣 , 谁都可以参与 , 并且也都有发言的机会 。 它的关键在于是否有观点 , 有态度 。 观点是不是摸着良心的 , 态度是不是本着客观的 , 依据是不是经过多方考证的 , 这些才是能不能获得多数人认可的主要因素 。 说泰斗马三立、大师侯宝林的相声妙 , 妙在哪里?我们不是专业人士 , 无法用专业的说法评论 , 但基本的东西还是应该说出来的 。 前阵子 , 有人写了篇百字短文 , 盛赞姜昆先生的相声好 , 依据是不结巴 , 不口吃 , 不说错词 。 而且还说当年一到播放姜先生相声的时候 , 就会万人空巷 。 还有一位 , 洋洋洒洒写了两千字 , 把姜先生和郭先生的贯口进行了一番比较 , 最终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姜昆的贯口比郭德纲的强多了 。 这两篇文章的评论是什么景象 , 我想不必多说 , 各位也能想得到吧?嗯 , 跟您想的一模一样 。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 , 第一篇纯粹属于不懂相声还不下功夫去了解 , 却偏要聊相声 。 第二篇则是下笔之前既不洗手也不净心 , 手和心都不干净 , 写出来的东西自然罔顾事实 , 难以服众 。 对于争论 , 我认为我们需要以辩证的目光去看 。 任何事物 , 如果只看一面 , 那它一定是寡淡无味的 。 相声也是如此 , 如果那一天没人去争论了 , 它也就真成遗产了 。 争论只是过程 , 去伪存真才是目的 。 从争论到通过实践验证出是非 , 是的继续 , 非的改过 , 这就是争论可以促使事物发展进步的道理所在 。 我们对一个娃娃说 , 某种东西不能吃 , 它是臭的 。 可娃娃不懂 , 又哭又闹偏要吃 。 后来他去吃了 , 结果臭哭了 , 下次让他吃他也不吃了 。 吵闹的过程就是争论 , 臭哭了就是实践 , 以后再也不吃了 , 就是进步 。

几十年前靠收音机听相声 , 没人告诉我们相声还有那么多的讲究 , 反正知道这玩意儿能让人开心 , 能解一解生活的烦愁就行了 , 哪怕只有十分钟八分钟 。 这其实正是相声存在的意义和它最大的价值 。 时代在变化 , 如今多数人的衣食住行已不是问题 , 但人们对笑的渴望和需求 , 却丝毫没有衰减 。 曾经的春晚很好看 , 因为它是名副其实的“联欢晚会” 。 陈佩斯火了 , 赵本山火了 , 郭德纲火了 , 还有那位“咖啡清口” , 以及小沈阳等许多小品演员也火了 。 他们为什么会火?因为能给大家带来笑声 。 仔细想想 , 凡是把能不能给观众带来笑声作为首要任务的 , 都被认可了 , 即便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退隐 , 但他们的名字和作品仍旧时时为人们所怀念 。 反之 , 为何近些年的春晚饱受诟病?为什么大舞台上的相声和小品没人喜欢了呢?我个人认为 , 如今的春晚不被人喜欢 , 是因为已经没有了“联欢会”的味道 。 小品不被人喜欢 , 是因为它进入了扮丑与煽情的固定模式 。 而相声没人喜欢 , 则是因为背上了太多比如教育意义等附加条件而造成的 。 当然凡事都不是绝对的 , 就拿“公式相声”来说吧 , 也仍然有人爱的不行不行的 。 据李宏烨爆料 , 有位校友曾说过 , 大李你可要坚持下去 , 离开了你的相声 , 我会活不下去的 。

所谓客观 , 其实也是相对客观 。 就是说即便我们已经尽力了 , 但在一些人的眼里 , 却仍是主观的 。 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把个人作为中心点 , 都会认为自己的认知才是正确的 , 这是人之常情 , 也是人类永远无法解决掉的问题 。 对姜昆先生所倡导的新相声 , 我认为在冯巩牛群刘伟等那批相声演员之后 , 其实就已经走到了尽头 , 无法再突破了 。 但是很明显 , 包括姜昆在内的很多人 , 他们对此并不承认 , 或者不愿意承认 。 但是事实上 , 新相声的确已经无法发展了 , 最起码连可以有的放矢的舞台都没有了 , “南北笑星喜乐荟” , 从售票到增票 , 从大张旗鼓到黯然收场 , 便足以说明了 。 对相声的现状 , 作为非专业人士的我 , 自知没有能力进行更深层的剖析 , 只能说一点简单的看法:在我看来 , 由于某些相声名家收徒门槛太低 , 导致滥竽充数者泛滥成灾;盲目创新 , 导致“四不像”相声大行其道;由于相声必须具有“教育意义”“流着眼泪笑”等要求 , 导致了相声的创作和演出空间被严重压缩;某些从业者毫无敬畏地一味将传统当做糟粕予以摒弃……这些都是造成相声走入死胡同的重要原因 。 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 , 姜昆先生曾说 , 不迈出向前的一步 , 就只能在原地踏步 。 话说得没错 , 但道理终究是道理 , 只有付诸实践 , 才能体现出它的意义 。 我个人浅见 , 进步是需要诸多因素促成的 , 而宽容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 。 这句话不能说 , 那个活不能使 , 这样说不雅 , 那么说太俗 , 说同行不行 , 说观众不行 , 说捧哏的不行 , 只有“笑果”不讲“效果”不行 , 只逗乐没教育意义也不行 。 把一个民间的曲艺形式当成了八十个轱辘的重载车 , 恨不得让它拉上人类文明的火种引燃整个宇宙 , 它能承受得了吗?还谈什么前行 , 这要是还能前行 , 那真是大白天见到李慧娘了 。 这绝不是老青年信口胡说 , 还记得那位著名的君子主持人吗?当他一本正经 , 义正辞严地说“老一辈相声大师和艺术家 , 用了一辈子的心血 , 把相声搬进了庙堂 , 而有些相声演员 , 却一夜之间又把它拽回到了地摊”这番话 , 当作为嘉宾的师胜杰先生拒绝评论这个说法 , 当姜先生发出“给给给”的笑声的那一刻 , 相声没落的原因 , 便已经找到了 。 我这样说 , 肯定还会引来不同的看法 。 对于真正的争论 , 我是欢迎的 。 今天有一位朋友留言 , 我很认真地看了 , 虽然意见相左 , 但说心里话 , 我很尊重他 , 他的评论我看了几遍 , 也认真回复了 。 在网上 , 能本着就事论事的态度讨论问题的不多 。 有那么几位 , 除了跟贴小广告的似的到处贴造谣图 , 就是弄不弄把谁谁谁给了你老青年几块骨头挂在嘴边 。 果真是什么动物在意什么食物 , 我思摸 , 他在说“骨头”二字的时候 , 一定双眼冒着绿光 , 长舌上涎水直流 。 对于这种 , 我不会搭理 , 劝诸位也尽量甭惹 , 因为这家伙太护食了 , 真下嘴咬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