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各国高校10月陆续开学 一些中国学生把目光投向欧洲( 三 )


从最权威的世界大学排名来看,德国大学与英美大学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今年9月揭晓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2021大学排名中,前20名世界顶尖大学中没有一所德国大学 。在该榜单中,德国慕尼黑大学位列第32名,慕尼黑工业大学列第41名,海德堡大学排名第42 。
为提升德国大学在全球的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自2006年起联邦政府推出了“卓越计划”,并与16个联邦州政府共同签署了《大学卓越倡议》,为德国精英大学提供额外经济资助 。2016年,联邦政府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出台了高校科研一揽子方案,每年投入5.33亿欧元资金,以改善大学高精尖科研项目环境,使德国大学更具国际竞争力 。
除此之外,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种新趋势是:德国高校纷纷开设交叉学科的新专业课,除了经典科目(法律、工商管理或化学科)外,还新增了建筑材料工程、商业心理学和医学信息技术 。这些新兴跨界专业的增加使许多新生面临艰难的决定:应该成为传统行业的专业人才,还是学习新兴学科成为所谓通才?将来的就业前景哪个方向更靠谱一些?
芬兰
教育的目的是教孩子成为幸福的人
特色:普及教育公平的平民教育路线
代表人物和理念:马娇·凯洛宁和“基于现象的学习”
挑战:高等教育经费不断紧缩引发教职员工失业潮
芬兰借鉴了他国的先进经验来建立完善的高校体系,然后不断创新,自成一体 。1917年独立前,芬兰效仿的是瑞典和俄罗斯的做法,独立后借鉴了德国教育理念,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后,又学习了美国、丹麦等国的经验 。从1640年第一所图尔库大学创立,到目前为止芬兰共有14所综合大学,24所应用技术大学,6个大学中心和3所特别大学(阿兰德应用科学大学、警察学院和国防大学) 。
赫尔辛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部负责人马娇·凯洛宁拥有教育学博士学位,她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是学校的未来和领导力 。她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不仅可以建立社会,还能促进社会凝聚力和幸福感,她也是芬兰“基于现象的学习”这一理念的主要倡导者 。
所谓“基于现象的学习”是通过跨学科的“主题式”教学,启发学生们从多维度综合思考事物和世界的复杂性,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主题式”教学在芬兰中小学只占总课程设置的10%左右,剩下的90%依然是传统的科目,如数学、物理等 。唯一不同于以往的新政策是:芬兰从2021年开始,高中也要开始普及这种主题式教学了 。
20世纪60年代初,芬兰的教育水平全球排名一度靠后,为此芬兰对教育方式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从教师资质、课程设计和社会福利三个方面重新定义了教育的意义 。在引入新教育机制后,芬兰的学生从2003年到2012年这近10年间,在每三年举办一次的PISA测试中一直排名第一 。到最近一次2018年的测试,芬兰仍然排名第七 。
【欧洲各国高校10月陆续开学 一些中国学生把目光投向欧洲】排名第七,这好像也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吧?但要知道,芬兰学生每周的作业量要远远低于OECD成员国的平均水平:芬兰初中生平均每周花35个小时学习;而新加坡的初中生每周至少要花51个小时学习,上海是57个小时 。
大家都说芬兰的教育是未来的风向标 。让我们来看看它的高等教育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1.普及教育公平
芬兰的教育体系追求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各个阶层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费全部由国家支付 。基础教育阶段不仅免除学杂费,还免书本费,免费供应午餐 。如果家庭距离学校超过3公里,还为这些孩子安排交通出行 。大学阶段不但学费免除,因为学生不和父母居住在一起,还会有住宿补助 。
芬兰重视提升国民的整体教育水平,力求实现人人机会均等的教育环境 。在高校的运作模式上则奉行国家督导、地方执行、自主管理和学术自由的原则 。
芬兰的大学全部是公立的,主要由芬兰政府资助,自筹资金只占很少一部分 。目前芬兰人口的大学教育普及率是40%,到2025年的教育愿景是:20岁至24岁年龄段中,超过90%的人完成中等教育,88%完成高等教育;30岁至34岁年龄段的人口中,将有1.1%的人拥有博士学位 。
2.教育系最受欢迎
教师是芬兰最受尊敬和信任的职业,芬兰的教育理念深信:只有优秀的老师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所以每一个芬兰教师入职,都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养 。在芬兰,即使小学老师也必须拥有教育学硕士学位 。如果一个高中毕业生想报考教育系,除了优异的高考成绩以外,还需要经过面试和笔试选拔,被选拔出来的教育系学生都必须拥有三项不同能力: 可教导性、人格魅力和学习动力 。每一个教育系学生,除了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法以外,领导力、社会性情绪、合作教学、认知科学等也是必修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