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用了26年,一直被误会卖给了外资,实际却是地道的国牌

来源:九个头条网
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是,中国日化已经基本被外资“包场”,光是一个宝洁、一个联合利华,两家的市场份额加起来几乎就是半壁江山 。
而外资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地抢占中国市场,与其粗暴、有效的资本打法不无关系,先用钱买下国产品牌,然后雪藏,对手自然也就慢慢消失了 。
也许有人会说,花钱买下的品牌,干嘛白白扔掉呢,放着挣钱不香吗,也许香,但那不符合外资企业文化渗透的战略 。
而且,同样的东西,贴上洋品牌,价格就高了一个档次,外资怎么会算不清这笔帐呢,所以,买下的目的,就是为了“消灭” 。
实际上,很多本土日化国牌,都是在这样的“诱捕”游戏中悄然消失的 。
欧莱雅2003年收购“小护士”的时候,承诺要把小护士打造成中国第一大护肤品牌,而几年后,在市场上已经看不到小护士的广告 。
80年代有一种洗衣粉叫“活力28”,在细分市场的份额高达76%,德资收购的时候表示要继续做大做强,而一到手后就开始“冷藏”,如今早已淡出市场 。
曾经天天见的大宝被强生买过去后,也是边缘化处理,虽然如今我们还能在市场上买到大宝,但这早已不是当年的“网红级”品牌了 。
当然,也不是所有国牌都会上外资的船,一直被误会卖给了外资的中华牙膏就是一个特例 。

欧洲人用了26年,一直被误会卖给了外资,实际却是地道的国牌

文章插图
中华牙膏应该是中国人心里印记最深的牙膏品牌了,早在60年代就是妥妥的国货之光,80年代的市场份额甚至一度达到40% 。
而到了90年代,随着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引入外国技术的潮流也把中华牙膏推到了被卖的边缘,想要拿下中华牙膏的正是联合利华 。
不过,或许“中华”二字的含义太过特殊,最终中华牙膏的品牌不同意出售,于是,联合利华又想出了另一套招数 。
1994年,联合利华与上海牙膏厂成立了合资企业“上海联合利华牙膏有限公司”,其中联合利华出资1800万美金,上海牙膏厂出资1200万美金 。
【欧洲人用了26年,一直被误会卖给了外资,实际却是地道的国牌】联合利华成了合资公司的控股股东,而中华牙膏的品牌则以租赁的形式授权联合利华使用,联合利华每年支付一定的品牌使用费 。
其实,联合利华醉翁之意不在酒,当年它带着自己的牙膏品牌“洁诺”进入中国市场,租用中华牙膏品牌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雪藏”,从而主打“洁诺” 。
不过联合利华没想到的是,中华牙膏的品牌在中国市场太深入人心,即使他连续几年把广告资源全部投放在自己的品牌“洁诺”上,但中华牙膏的销量仍然不受影响 。
商人毕竟不能跟钱过不去,眼看自己主推的品牌“洁诺”一直没有什么起色,最终,联合利华做出了战略调整,把“中华”作为自己的主推品牌,而“洁诺”则退出了中国市场 。
欧洲人用了26年,一直被误会卖给了外资,实际却是地道的国牌

文章插图
现在看来,这是联合利华打得很正确的一张牌,在中国牙膏市场,中华牙膏已经成为了联合利华与老对手宝洁对抗的唯一“武器” 。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华牙膏与云南白药、黑人、高露洁、佳洁士共同跻身中国市场牙膏品牌前五强 。
既然中华牙膏对联合利华如此重要,那它需要支付多少钱的使用费呢,其实并不多,只是年销售额的2.5% 。
也许有人会问,干嘛不收回来,中华牙膏现在一年销售额少说也有20亿,净利润怎么也有几个亿,远远高于租金 。
但实际上,中华牙膏这些年的市场成长是联合利华经营的功劳,90年代的中国日化企业普遍缺技术,联合利华则弥补了中华牙膏的这一短板,把销售额从2亿一路做到了20亿 。
而拥有中华牙膏品牌所有权的白猫集团,连旗下上市公司都因经营不善在2010年退市了,如果当年中华牙膏坚持自营,也难说现在是怎样一番光景 。
相比之下,如今虽然品牌是欧洲人在用,但所有权一直都在自己手里,就像一个房东一样,每年坐收几千万租金,活得也算“滋润” 。
欧洲人用了26年,一直被误会卖给了外资,实际却是地道的国牌

文章插图
如 果从1994年算起,品牌已经租给了欧洲人26年,那联合利华不担心哪天我们不租给他了吗?
显然人家也没有那么傻,当年签的租赁协议中规定,每10年续约一次,而联合利华只要保证中华牙膏的年销售额不低于1994年的水平,就可以一直续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