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耀文|1985年,侯耀文日本演出遭冷场,在家憋了3天,再次上台掌声雷动( 二 )


怎么办?侯耀文有点急了 。 要知道 , 侯、石二人都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 , 演出前的招待会上 , 人家一口一个“漫才家”(日本一种类似中国相声的表演形式)地介绍 , 可现在只能在台上莫名其妙地比划、叫喊 , 台下却没有丝毫反应 。

侯耀文、石富宽
侯耀文干脆哪也不去了 , 就在家里憋了三天想办法 。 突然 , 他提出了用日语说相声的建议 , 搭档石富宽马上响应 。 可办这事的困难也太大了 , 石富宽连个日文字母都不会 , 侯耀文虽学过3年日语 , 也是个“二把刀” 。 于是 , 他们与日语翻译商量 , 人家同意帮助把一个相声段子翻译成日语 。 这个相声他们回国后也用汉语说过 , 名字叫《姿三四郎》 。
别看这则日语相声的段子不长 , 但二人下的功夫却不小 。 他们放弃了一切游览观光的机会 , 玩儿命地学呀、背呀 , 总算是把它排练出来了 。 果然 , 改用日语说相声后 , “包袱”马上响了 , 台下瞬时掌声雷动 。
于是 , 他们从京都到东京演了一路 , 同行的人们看了真是大吃一惊:他俩怎么三天不见 , 就会用日语说相声了?
听到台下日本青年欢愉的笑声 , 侯、石二人真是打心眼儿里痛快!

侯耀文
也许是年轻的缘故 , 在侯耀文的表演中 , 人们看不到那些个陈旧的俗套 , 而总能见他翻出许多新花样儿来 。 他的反应极快 , 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惊人 , 把这种能力运用到舞台实践中 , 便有了极好的反响 。
1986年春节晚会时 , 在即将录制节目的当天下午 , 导演向侯耀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 在演出进行到午夜时 , 要加入一个相声节目 , 这个节目一要用中国传统戏曲的形式 , 二要与现场的人物有关 , 三要在全场观众中掀起一个情绪的高潮 。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创作一个节目 , 并要达到这么多的要求 , 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 可侯耀文和石富宽硬是在后台乱哄哄的屋子里扎了几个小时 , 把节目给编排好了 。 晚上演播时 , 侯耀文连续用戏剧演唱的手法 , 向人们介绍了刘晓庆、苏小明等人物 , 果然在午夜时 , 将观众的气氛带入了高潮 。
之所以能够这样 , 侯耀文一方面是沾了自已从小有多种爱好的光 , 另一方面更由于他重视读书学习 。 他的阅读面较广 , 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史哲医……他认为 , “书到用时方恨少” , 说起相声、搞起创作 , 哪一样用不着呢?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 , 侯耀文越来越觉得 , 在这知识爆炸的时代 , 读书实在太重要了!要不负一个演员的称号 , 首先就要成为一个“书架子” , 书架上要摆满书 , 书少总免不了技穷!

侯耀文
名门之后的滋味作为相声演员 , 侯耀文有着比较特殊的背景 。 这既使他具有独家优势 , 也使他有着别人所没有的烦恼 。
他是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的儿子 。
相声艺术发展到今天 , 不管人们怎样认识 , 总得承认它是有流派的 。 有人以说见长 , 有人以唱取胜 , 有人的表演火爆 , 有人的台风清雅 。 还有人根据演员台风的特点 , 归纳出了“帅、怪、坏、卖”四种类型 。
当时 , 侯宝林是以“帅”著称的 , 台风稳健、潇洒;马三立为一“怪” , 说笑中时时能显示出异乎寻常的智慧、妙趣;马季是“坏”派的代表 , 俩眼儿笑眯眯地一挤 , 笑料就涌出来了 。 天津相声界讲究的是“卖” , “活儿”来得火爆、热烈 , 演员在台上特别卖力气 。
侯耀文当然是不折不扣的侯派传人 , 直到后来成了笑星 , 他还是在不时地领受着父亲的直接教诲、引导和启发 。 而要完全体现侯派的艺术特点 , 确实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

关公战秦琼
一次 , 侯耀文演出《关公战秦琼》 , 台下反应冷淡 。 他心中自然挺苦恼 , 便一个劲儿地琢磨着要往这个段子里加点儿“佐料”什么的 。 父亲听他说了这个想法后 , 板着脸毫不含糊地说:“即使没人乐 , 演员也不能在台上胡说八道!”
又有一次 , 侯耀文乐滋滋地刚进家门 , 就见父亲正在那儿喘粗气呢 , 看那样 , 火气还真不小!他正想赶紧躲开 , 却听到父亲大喝一声:“过来!你脸红不红?说的是什么玩艺儿?”
侯耀文只好莫名其妙地转过身 , 站在那儿竖起耳朵听着 。
“这节目能录吗?在电台上给我现眼!”
小侯目瞪口呆 , 仍旧没有争辩 。
第二天 , 侯耀文赶到团里一查 , 原来父亲指的那段相声不是他与石富宽说的 , 这才放下心来 。 他和石富宽二人赶紧跑回家去向老人声明解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