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认识---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图形理解-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
在图形的学习中,直角三角形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的古文明都研究过直角三角形,在许多古文明的历史文献中,都明确记载了与直角三角形边长密切相关的三个值:3、4、5 。在中国,这三个值最早记载在《周易计算经》中,说商高回答周公:
苟光三、顾、吴 。
也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两个直角边(钩和股)的长度分别为3和4,那么斜边的长度为5 。三国时期,赵爽在注释《周元算经》时,对这一问题给出了大致的结论,并证明了这一结论 。假设两条直角边为A和B,斜边为C,那么三条边的长度关系为:
a2+b2=c2(1)
我们把上面的定理叫做毕达哥拉斯定理,满足上面公式的整数解叫做毕达哥拉斯数,它是由三个整数组成的数组 。在西方,这个定理叫做毕达哥拉斯定理,这个数组叫做毕达哥拉斯数 。显然,(3,4,5)是一组毕达哥拉斯数,是毕达哥拉斯数中最小的一组 。发现于尼罗河三角洲,约公元前2000年,卡赫恩纸莎草有这样一个话题:
“把一个面积为100的大正方形分成两个小正方形,一边是另一边的四分之三 。”
答案只是一组毕达哥拉斯数字(6,8,10) 。古埃及人得到的结果如下:如果b=1,那么a=3/4,那么c=5/4可以从公式(1)中得到 。现在c=10,这是5/4的8倍,所以我们可以得到a = (3/4) 8 = 6,b = 18 = 8的结论 。这里用到的命题是“两个三角形相似当且仅当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但这个命题是我们今天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 。古埃及人是如何直观地得到这个命题的?我认为毕达哥拉斯定理被巧妙地应用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如下:
在我国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只给出了多边形相似性的定义:如果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则两个多边形相似 。显然,这个定义没有回答存在的问题,即没有给出“对于任意给定的边间相似比,都存在相似多边形”的命题 。因此,在将多边形相似性的定义应用于三角形时存在一个问题,因为要使两个三角形相似,只有对应的边需要成比例 。这意味着两个边长成正比的三角形对应的角度必须相等,但证明这个命题却相当繁琐,这也是中学数学教学中比较难的问题之一 。现在,我们试着回到古埃及思维 。
首先,古埃及人清楚地知道,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当且仅当毕达哥拉斯定理成立,也就是说,他们不仅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满足公式(1),而且知道边满足公式(1)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甚至数学史上的许多专家都认为,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他们用(3,4,5)毕达哥拉斯数字来确定直角 。然后,对于两个三角形1和2,假设边长分别为A、B、C和A、B、C,如图(1)和(A)所示:

如果1是一个直角三角形,与2的对应边成正比,即a/A=b/B=c/C,那么从勾股定理可知,2也是一个直角三角形,两者的夹角相等,这样就可以得到图(1)和(B) 。因此,我们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相似的,也就是我们直观地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对应边比较时,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这个命题 。因为任何三角形都可以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所以不难得出“两个三角形对应的边资源网络成正比,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一般性结论 。
在上面的计算中,使用了直角三角形的角关系,如图(1)(a)所示 。
∑=≈当且仅当b/a=B/A (2) 。
可以看出,上面的公式构造了三角函数的直观基础:如果任意两个直角三角形有相等的锐角,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的比值就相应相等,即相等的角度对应的直角边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因此,人们可以定义这个常数值,比如称之为正切值,即公式(2)右边的比值正好是角的三角函数的正切值(所以也是角) 。可以看出,由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古埃及人创造了许多计算图形长度、面积、体积和棱角关系的方法 。然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在两河流域的发现 。有学者认为,公元前1600年以前,古巴的巴比伦人就已经制作了三角函数的正切表,这当然与毕达哥拉斯的数字有关 。
古巴比伦
无尽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发源于今天的土耳其,流入波斯湾 。这两条河流浇灌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孕育了两河流域的文明 。公元前19世纪,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巴比伦王国,它的首都在巴比伦,所以人们也把这里的文明称为巴比伦 。其实两河文明已经延续了3000多年,巴比伦是两河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关于巴比伦,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描述如下:


推荐阅读